转型期我国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20:38
【摘要】:我国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使得地方电力在中国地域广阔的农村找到了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理由。作为国家电力的必要补充,地方电力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在突发灾难性事件中更是成为决定性的支撑力量。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包括西部大开发、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更高的资源环境综合利用和环保要求,地方电网企业在迎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小水电的自身特点,使得地方电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盲目发展,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地方电网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就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从可持续理论角度出发,通过构架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理论模型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全文共分六章,其基本思路是从电力基本特点出发,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所研究的问题。随后的章节中按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逻辑逐步展开;第三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地方电力发展历程和地位,分析了目前外部环境变化对地方电网企业所带来的挑战,论述了研究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后通过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研究框架即“相关层—核心层—业务层”的层析分析体系;针对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重点对核心层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战略定位、公司治理以及营运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和模型研究。其中对战略定位主要研究了地方电网企业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证结果,对地方电网企业提出了“强化主业,适当多元化”的战略重新定位;在公司治理方面主要研究了董事会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并由此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对营运模式方面,主要通过目标规划模型研究了地方电网与国家电网企业的竞合关系,提出了价值网的创新模式;论文第五章以乐山电力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是前面理论分析框架的具体运用。通过对乐山电力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总结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乐山电力新的战略定位和营运模式;论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指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贡献包括:首先是建立了对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相关层—核心层—业务层”的理论分析体系,构建了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并对地方电网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是以我国目前地方电网企业所有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针对核心层的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和营运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和模型研究,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新的战略和营运模式;再次论文以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运用所提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乐山电力的战略重新定位、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营运模式的创新问题,从而为地方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61;F272
【图文】:
图 3-1 转型期我国 GDP增长率与发电量增长率(1980-201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中国电力统计年鉴》各期)图 3-1 首先比较了历年 GDP 增长率和电力供给增长率[125-126]。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前 20 年,发电量的增长率总体而言低于 GDP 的增长率(1989 和 1990 年除外),特别是 1994 年以前,发电增长速度呈现比较频繁的波动,在 1994 年到 1999 年更是表现出一个连续的下降走势,而 2000 年以后,我国发电量增速大幅度提高,增长率明显快于 GDP 的增长率,2008 和 2009 年的发电量增长率有重新回到低于 GDP 增长率的水平,而后2010 年有重新回到过去水平。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后的十年里,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与发电量的变化确实呈现出相同的走势,这些变化说明 GDP 对发电量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同时也可以看出电力供给的滞后性。从各时期电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大部分时期电力生产的增长超过了 GDP 的增长,并且往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份。为更好地分析电力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我们给出了电力供给弹性系数(如图 3-2 所示)。
图 3-2 我国电力供给弹性系数(1980-2010)图 3-2 显示了 1980-2010 年的电力供给弹性系数。选择电力供给弹性系数作为测度指标,主要是侧重从电力供给角度,研究电力供给对 GDP 的敏感程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电力行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前面电力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力供给是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各环节高度匹配,才能最终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而电力供给弹性正是从一个方面对我国电力行业供给能力进行了度量。从图 3-2 可以发现,转型经济对电力供给的依赖程度,我国电力供给弹性有三个明显的时期是大于 1,处于富有弹性阶段,即 1989-1990 年、2000-2007 年以及 2010年至今,其他时间的需求弹性处于缺乏弹性或单位弹性状态。2000 年以前的 20 年里,电力供给弹性的平均值为 0.75,而 2000 以后的 10 年,均值为 1.22,总体 30年均值为 0.92。说明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先行产业的作用,十分明显。在“九五”前期,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并且低于 GDP 的增长,但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自 1999 年开始,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又开始大幅回升,并且超过了 GDP 的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
图 3-3 各地区人均 GDP 的比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125 从图可以看出,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是比较落后的地域。从区为约 34391 元,而最落后的西南地区仅算,最高的上海市人均 GDP 是贵州省的同样,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技术可开发量为 5.416 亿千瓦,经济可开我国的水力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相对集中在西南地区,而经济发达、能小。按地区分,我国水力资源集中经济相括西南和西北的云南、四川、西藏、贵海、新疆等省和区域,其水力资源约占全
本文编号:2789540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61;F272
【图文】:
图 3-1 转型期我国 GDP增长率与发电量增长率(1980-201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中国电力统计年鉴》各期)图 3-1 首先比较了历年 GDP 增长率和电力供给增长率[125-126]。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前 20 年,发电量的增长率总体而言低于 GDP 的增长率(1989 和 1990 年除外),特别是 1994 年以前,发电增长速度呈现比较频繁的波动,在 1994 年到 1999 年更是表现出一个连续的下降走势,而 2000 年以后,我国发电量增速大幅度提高,增长率明显快于 GDP 的增长率,2008 和 2009 年的发电量增长率有重新回到低于 GDP 增长率的水平,而后2010 年有重新回到过去水平。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后的十年里,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与发电量的变化确实呈现出相同的走势,这些变化说明 GDP 对发电量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同时也可以看出电力供给的滞后性。从各时期电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大部分时期电力生产的增长超过了 GDP 的增长,并且往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份。为更好地分析电力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我们给出了电力供给弹性系数(如图 3-2 所示)。
图 3-2 我国电力供给弹性系数(1980-2010)图 3-2 显示了 1980-2010 年的电力供给弹性系数。选择电力供给弹性系数作为测度指标,主要是侧重从电力供给角度,研究电力供给对 GDP 的敏感程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电力行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前面电力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力供给是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各环节高度匹配,才能最终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而电力供给弹性正是从一个方面对我国电力行业供给能力进行了度量。从图 3-2 可以发现,转型经济对电力供给的依赖程度,我国电力供给弹性有三个明显的时期是大于 1,处于富有弹性阶段,即 1989-1990 年、2000-2007 年以及 2010年至今,其他时间的需求弹性处于缺乏弹性或单位弹性状态。2000 年以前的 20 年里,电力供给弹性的平均值为 0.75,而 2000 以后的 10 年,均值为 1.22,总体 30年均值为 0.92。说明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先行产业的作用,十分明显。在“九五”前期,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并且低于 GDP 的增长,但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自 1999 年开始,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又开始大幅回升,并且超过了 GDP 的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
图 3-3 各地区人均 GDP 的比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125 从图可以看出,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是比较落后的地域。从区为约 34391 元,而最落后的西南地区仅算,最高的上海市人均 GDP 是贵州省的同样,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技术可开发量为 5.416 亿千瓦,经济可开我国的水力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相对集中在西南地区,而经济发达、能小。按地区分,我国水力资源集中经济相括西南和西北的云南、四川、西藏、贵海、新疆等省和区域,其水力资源约占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剑辉;谭忠富;乞建勋;;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经营企业的风险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05年01期
2 栾凤奎;郭磊;马莉;魏玢;柴高峰;;俄罗斯电力改革进程及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3 高志;刘素坤;;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高技术企业创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于尔铿,王功涛,赵豫,张扬;美国电力市场的安全问题与区域输电组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4期
5 夏清,彭涛,江健健;兼顾经济协调发展和电网安全的区域共同市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9期
6 刘福斌,柏瑞,刘焕志,李扬,唐国庆,N.Leeprechanon;发展中国家建设电力市场的要素[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年04期
7 庄伟钢,刘怀德,胡汉辉;省际电力市场萎缩的产业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秦玲;叶春明;;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J];山西电力;2009年05期
9 解小林;赵艳霞;;电力多经发展的战略研究[J];供电企业管理;2008年06期
10 沈志渔;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春伟;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9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8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