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6:5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不仅促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整体的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结构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以至于从现有资本、技术、劳动条件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状态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之一,主要是因为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瓶颈”的逐步消除、国内存在广阔市场等,但都非主要原因),即绝对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但是,近年来,这一比较优势却因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基地的兴起而受到削弱,这就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单一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无法持续保证中国制造业未来的长期发展。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高科技装备制造的转移过程中,作为技术物质载体的劳动力质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为此,有必要对劳动力质量的改善问题开展研究。 另外,虽然我国近年来许多地区都选择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他地区则无法发展或发展较慢,以至于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制造业区域差异。已有的研究主要将上述差异归因于资本、技术或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的不同(或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从劳动力质量角度研究的则较少。实际上,尽管我国东部地区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劳动力质量的优势却更为明显,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讲,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因正是在于其对优质劳动力的强大吸引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才集聚优势。为此,如果想取得制造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就必须对劳动力质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改善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质量,弥补中西部地区软、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吸引东部地区乃至国外优势的资金、技术,进而为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运用理论的、经验的、实证的、历史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质量状况进行历史分析,通过考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变化问题,对不同质劳动力进行区分,进而从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和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反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问题。其中,前者的定性研究涉及劳动生产率,在职培训力度和培训机构变革,劳动力需求层次,外界激励机制,工作压力和工作懈怠,户籍制度,职工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则分别就制造业整体和三大区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产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者的定性研究涉及产业政策,制造业新型化,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产业粘性,制造业组织社会化,国际化,就业带动效应,知识产权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工资离散和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实现制造业快速增长,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新型化、国际化的程度,防止制造业“悲惨增长”,提高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等目标,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质量比较优势。为此,首先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系,树立新型人才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的劳动力人才;其次,应引入政府干预,纠正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对市场制度的偏离,加强监督和规范;再次,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技术吸收和引进步伐,促进产业创新,利用新的比较优势代替原有单一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最后,企业则应一方面根据劳动者的具体情况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断迎合劳动力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需要,以促进劳动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利用人才集聚优势,提升本企业、本地区制造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主题
    1.2 基本概念
        1.2.1 劳动力、劳动力质量与人力资本
        1.2.2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1.2.3 直接就业系数、综合就业系数、间接就业系数
        1.2.4 地区产业政策
    1.3 理论与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和特色之处
2 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使用的历史回顾
    2.1 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述
        2.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1.2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3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2 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力概况
        2.2.1 中国劳动力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简介
        2.2.2 中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数量总体分布
        2.2.3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2.2.4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工资
        2.2.5 制造业产业内部的劳动力结构
    2.3 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使用的区域分布概况
3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投入与产业增长
    3.1 对不同质劳动者的初步区分
    3.2 对不同质劳动者的进一步区分
    3.3 制造业劳动力质量变化与产业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
        3.3.1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3.3.2 在职培训力度、培训机构变化的影响
        3.3.3 劳动力需要层次的变化影响
        3.3.4 外界激励机制的变化
        3.3.5 工作压力或工作懈怠
        3.3.6 户籍制度的变革
        3.3.7 职工构成的变化
        3.3.8 受教育程度变化
    3.4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产业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3.4.1 研究中使用的模型介绍
        3.4.2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变化与产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3 区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4 制造业发展引起的中国劳动力质量变化分析
    4.1 制造业发展引起劳动力质量变化的定性分析
        4.1.1 产业政策
        4.1.2 制造业新型化
        4.1.3 制造业区域发展差距化
        4.1.4 制造业产业粘性
        4.1.5 制造业组织社会化
        4.1.6 制造业国际化
        4.1.7 制造业就业带动效应
        4.1.8 制造业知识产权
    4.2 制造业增长与劳动力质量变化关系的定量分析
        4.2.1 制造业分细行业从业人员工资研究
        4.4.2 制造业增长与女性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
    5.1 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比较优势
    5.2 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劳动力质量问题
        5.2.1 劳动力就业机制不完善
        5.2.2 劳动力比较优势因国际竞争的加剧而受到削弱
        5.2.3 高级技工严重缺乏
        5.2.4 R&D 技术人员、普通技术人才分布和产出不均衡
    5.3 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的建议与措施
        5.3.1 引入政府干预,治理劳动力产品的市场失灵
        5.3.2 改革现行教育体系,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
        5.3.3 职业教育体系应树立新型人才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操作能力
        5.3.4 加快技术吸收引进和二次创新步伐,提高企业员工劳动力质量的存量和增量水平
        5.3.5 制造业企业应根据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而促进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3.6 制造业企业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进而提升本地区的劳动力质量水平
        5.3.7 从业人员个体应主动适应,力争与已有的激励措施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改善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低效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2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3 沈木珠,浦鸣红;中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财贸研究;2004年04期

4 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梯度推移粘性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08期

5 袁开洪;张卫东;;论就业机会产品失灵问题的政府治理[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7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8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9 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10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钱颖;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因素结构及其与行为绩效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2 吴义鹏;制造型企业职员工作倦怠衡量及其前因变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忠;在华跨国公司经理层薪酬战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36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36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