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7: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特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加大、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WTO等国家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大。这一切意味着,对中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不仅是合理的、现实的,而且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如何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保持我国传统中药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对我国中药产业的评价来增强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以我国中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中药产业的特征、产品集中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中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善、科学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产业竞争力面临的现实环境及所必须要应对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中药产业的现有状态。对有助于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选取,并对我国中药市场进行了预测研究。 (1)构建了相对完善、科学、综合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在的提升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支持; (2)构建了基于SWOT模型的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分别从我国中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3)构建了基于云模型的中药企业竞争力模型,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中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确定其所属等级,对中药产业整体完善和提升具有实用意义。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药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其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4)构建了基于主成分的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划分为产业规模、产业市场绩效、产业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四个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选取,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上,应重视关键因素的提升。 (5)构建了基于狄色系统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中药产业市场进行预测,通过分析可知,要想取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扩大中药种植面积、做高附加值的产品、开拓市场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最后,使用预测的新数据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中药产业竞争力预评价模型,对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预评价,评价结果说明组合预测模型是有效、符合实际的。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224;F426.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定位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内涵及形成机理研究
    2.1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1.1 产业竞争力概念
        2.1.2 各种竞争力之间相互关系
        2.1.3 产业政策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中药产业界定及产业范畴
        2.2.1 中药
        2.2.2 中药产业
        2.2.3 中药产业特征
        2.2.4 制约中药业发展的十大因素
    2.3 中药产业竞争力内涵
        2.3.1 中药产业竞争力定义
        2.3.2 中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药产业特征分析
    3.1 中药产业集中度分析
        3.1.1 产业集中度分析意义和测算方法
        3.1.2 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分析
    3.2 中药产业产品差异度分析
        3.2.1 产业产品差别化分析的定义和计算
        3.2.2 我国中药产业差异度分析
    3.3 中药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3.3.1 产业进入壁垒分析方法和意义
        3.3.2 我国中药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3.4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空间分析
        3.4.1 市场前景
        3.4.2 中药行业发展的形势
        3.4.3 影响中药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WOT模型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SWOT模型
    4.2 我国中药产业的优势
        4.2.1 生产要素优势
        4.2.2 市场需求优势
        4.2.3 行业优势
        4.2.4 政策优势
    4.3 我国中药产业的劣势
        4.3.1 中药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不健全
        4.3.2 文化背景差异
        4.3.3 技术创新能力差
        4.3.4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4.4 我国中药产业的机遇
        4.4.1 经济全球化
        4.4.2 回归自然的潮流和保健品等健康新需
        4.4.3 现代科学的发展
    4.5 我国中药产业的威胁
        4.5.1 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严重
        4.5.2 日韩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已经形成相对优势
        4.5.3 大量洋中药冲击国内中药市场
        4.5.4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云模型的中药企业竞争力研究
    5.1 云模型理论
        5.1.1 云的基本概念
        5.1.2 云的数字特征
        5.1.3 正态云模型
        5.1.4 云的分类及延伸
        5.1.5 梯形云发生器
        5.1.6 云变换
    5.2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5.2.1 建立指标体系
        5.2.2 确定权重
        5.2.3 确定评价得分
        5.2.4 获取基于云的概念分区转换
        5.2.5 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的获取
        5.3.2 中药企业竞争力的云变换数值特征取值
        5.3.3 评估测试样本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6.1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6.2 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产业规模
        6.2.2 产业市场绩效
        6.2.3 产业市场潜力
        6.2.4 经济效益
    6.3 方法描述
        6.3.1 现有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6.3.2 本文选取的评价方法
    6.4 实例分析
        6.4.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进行检验
        6.4.2 计算相关矩阵及累计贡献率
        6.4.3 因子旋转
        6.4.4 计算权重
        6.4.5 结果分析
    6.5 我国中药产业和某些国家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6.5.1 获取数据
        6.5.2 云变换的数值特征取值
        6.5.3 评价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预测及预评价研究
    7.1 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变量分析
    7.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预测模型
        7.2.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和发展
        7.2.2 数据的处理
        7.2.3 GM(1,1)模型的应用
        7.2.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预测结果
        7.2.5 对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7.3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预测模型
        7.3.1 BP神经网络方法的基本理论
        7.3.2 针对我国中药产业市场的BP神经网络方法的模型设计
        7.3.3 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结果
    7.4 基于组合预测的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预测模型
        7.4.1 组合预测的种类
        7.4.2 最优组合预测方法
        7.4.3 基于线性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我国中药产业市场研究
    7.5 基于组合预测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预评价研究
        7.5.1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7.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5.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中药产业竞争力预评价
        7.5.4 模型评价结论
    7.6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尚智;;中国中药产业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中药;2013年07期

2 杨光;郭兰萍;王诺;曾燕;黄璐琦;;基于两阶段划分的中药市场供需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斌;我国区域电力竞争力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6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36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