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0:29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虽有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一面,但二者之间更有相互影响与促进的一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一定研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即在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依然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已有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模型进行梳理;在总结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自身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中国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总结归纳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其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动态仿真模型;再次,将正交试验原理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首次提出了正交情景分析法;通过构建正交情景分析模型,科学地规划了2030年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正交情景方案;借助动态仿真模型预测各情景规划方案重要变量值和指标值。最后,通过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得出2030年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优路径,并提出实现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结果显示,2030年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较佳状态是: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原煤消耗占比分别为2.5%、60.4%和37.1%;原油消耗占比分别为3.3%、15.3%和81.4%。各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原煤产量、原油调控政策、原油进口量和原煤调控政策。基于国家“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完善和升级第二产业及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发展方针,研究提出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建议是:第二产业增速年均下降约1%,而第三产业增速年均上升约1%,第一产业则基本保持增速不变;原煤产量应年均减速2%左右,原油进口量年均增速控制在1.5%左右;按年均约9.5%的比例将第二产业原煤供给量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按年均约6%的比例将第三产业原油供给量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426.2;F121.3
【部分图文】:

能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能源结构


图 2.1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系统Fig. 2.1 Economic & energ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系统如图2.1所示,整个系统是由能源结构子系统、产业结构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能源结构子系统和产业结构子系统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系统;考虑到近年中国环境、资源和人口等社会问题不断突出,引入社会子系统中的部分重要变量作为约束总体目标的社会评价指标;整个系统由能源、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中重要因素组合而成。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概念是:在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限

设计框架,能源,情景分析法,产业结构


因此,研究将正交分析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提出正交情景分析法。利用该方法构建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正交情景分析模型,对2030年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路径进行预测。正交情景分析法优势是能够从选定的因素和水平组成的全面情景规划组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情景规划方案。(3)构建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科学合理规划中国未来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优路径,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方法。考虑到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问题是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问题,仅借助对某一项指标对整体系统进行评价是不全面的。因此,研究在各子系统中均衡的、有效选取重要评价指标,建立正交情景规划方案指标体系;通过构建指标协调度测度模型,实现对整体系统进行充分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2.2.2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框架设计基于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定量分析思路,研究系统地提出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构建设计框架如图 2.2 所示。

产业结构,构架设计,灰色关联分析,能源


结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如下所示。① 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灰色关联关系研究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架设计如图2.3所示。首先,在界定了能源与产业结构概念基础上,剖析 2000-2015 年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归纳其演变规律,得出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影响和关联关系,得出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为构建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型的因素和变量选取、正交情景分析模型的变量及参数设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茜;胡昊;李名升;张殷俊;宋金平;张建辉;张凤英;;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5年07期

2 朱婧;刘学敏;初钊鹏;;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3 吕涛;张美珍;雷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印度能源及煤炭需求情景预测[J];资源科学;2015年06期

4 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3期

5 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6 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度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10期

7 齐绍洲;王班班;;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和中国能源强度分解[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8 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08期

9 李炎隆;李守义;丁占峰;涂幸;;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邓肯-张E-B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J];水利学报;2013年07期

10 吴翔;刘璇;宁华光;;吉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征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2 郁钟铭;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平;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变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叶蔓;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龚成武;基于能源强度的江苏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协调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杜娟;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盛业;动静压气体止推轴承结构参数正交试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4 张斯倩;哈尔滨市低碳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40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0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