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7 13:55
   探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可以为中国制定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区域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2005—2015年省级尺度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的非均衡程度;从地理区域、经济部门、能源种类和影响因素等视角解析了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总体上逐年降低,但其在省级尺度上的非均衡性不断增强。从地理区域来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非均衡性主要来源于东北、东、中、西4大区域内部,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不断扩大的碳强度差异日益成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工业和煤炭分别是碳排放强度非均衡的主要经济部门来源和能源种类来源,也是加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的关键动力。就影响因素而言,各省区技术水平的差距主导了碳排放强度的省际差异及其增长。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区域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部分图文】:

曲线,强度,非均衡性,宁夏


2005—2015年中国碳强度持续下降,从2005年的0.26 kg/元下降到2015年的0.17 kg/元,经济增长幅度高于CO2排放量增长。从各省来看,2005—2015年除宁夏和新疆外,其余各省的碳强度均有所下降。2005和2015年,北京、广东和上海的碳强度最低,宁夏、内蒙古和山西的碳强度则相对较高(图1)。将各省的碳强度从低到高排列绘制Pen"s Parade曲线(图2a),可以发现2015年的碳强度相比2005年整体有所下降。2005年10%和90%分位上的碳强度分别为0.17 kg/元和0.57 kg/元,2015年对应为0.09 kg/元和0.44 kg/元。2005和2015年全国省级碳强度的“90∶10比率”分别为3.35和4.89,由此初步判断2005年到2015年碳强度的非均衡性有所增加。由图2b可知,中国省级碳强度非均衡性逐渐增强,Theil指数由2005年的0.083增长为2015年的0.125。这与Pen"s Parade曲线所刻画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碳强度非均衡性增长是因为2005年碳强度较低省份(北京、上海、广东等)的碳强度进一步下降,而较高省份(如宁夏)碳强度不降反升(图1),因此碳强度非均衡程度持续扩大。该结果与孙耀华等[25]和颜艳梅等[7]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2.2 中国碳强度非均衡性地理区域分解

非均衡性,强度,西部地区


除2012年的东北地区外,第二阶段(2010—2015年)区域间及4大区域内部各年碳强度的非均衡性均高于2005年(图4),因此其对中国省级碳强度非均衡增加主要起正向作用。在此期间,区域间、东部和西部地区对碳强度非均衡性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大,至2015年其贡献率分别为29.8%、31.5%和30.6%,三者贡献大小基本持平。东北和中部地区对非均衡性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2015年的贡献率分别为0.3%和7.8%。另外,区域间于该时期的贡献率持续下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贡献率波动上升(表3)。图3 2005—2015年4大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对中国省级碳强度非均衡性的贡献

区域图,非均衡性,强度,区域


2005—2015年4大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对中国省级碳强度非均衡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2011年11期

2 邱凯;唐翀;;昆明城市交通碳排放达峰前瞻性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9年11期

3 ;欧盟欲推行航运业碳排放配额制度,引发业界强烈反对[J];中国船检;2020年02期

4 齐晔;刘天乐;宋祺佼;王宇飞;吕婧;;低碳城市试点“十四五”期间需助力碳排放达峰[J];环境保护;2020年05期

5 赵玉珍;乔亚杰;;基于关联视角的内蒙古产业部门碳排放责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0年01期

6 韩梅;;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分析[J];世界环境;2020年01期

7 华电集团项目课题组;;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01期

8 李宗洮;;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青海省农村经济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分析[J];南方农业;2019年32期

9 张若楠;杨瑾;;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年05期

10 宋迎春;杨文昳;周耀鑫;;制造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与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2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成;生态网络视角下的中国隐含碳流动和碳减排目标分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王月;中国膳食碳排放及其与国外的比较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3 黄诚;城市碳排放的多维度评价与情景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4 焦萍;中国交通碳减排压力与碳排放转移时空演进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张晶;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吴昊;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测算及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7 王星;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分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8 赵桂梅;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9 王劼;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10 刘志红;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收敛及脱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渊;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2 耿梓豪;上海市消费碳排放变化与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3 高静;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4 刘亮;火电企业碳排放权的估值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5 汪涛;金融发展与金融节能对碳排放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6 张彬彬;发达国家服务化转型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7 包寒超;中美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8 黄耀允;福建省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国际转移及国内溢出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9 闻思愚;京津冀产业转移及碳排放配额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

10 杨宁;中国农业碳排放、水消费和增加值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4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4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