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
发布时间:2020-10-18 03:44
本文选择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案例,以其产业结构为剖析对象,通过分析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和内在机理,解释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为何与众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系列因素又是决定一国自身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规模和数量的持续扩大,还包括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演进所带来的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质。 以印度产业结构变动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之一还在于,印度的产业结构演进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也不同于中国正在走的道路,印度在走“第三条道路”,它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不符合一般规律,这就使印度成为世界多样化发展模式的又一个代表,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模式的又一典型。 本文以工业化理论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印度独立后50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变化,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两类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和特点,分析了印度三次产业变动为何、如何偏离一二三产业顺次发展的一般程式。 印度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是本文的核心。围绕解释形成印度独特的产业结构演进模式的原因,本文分三个层次。首先,分析产业内部的原因,即三次产业自身的原因,包括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它们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内部的结构是否向高级化转变等。 第二,宏观经济因素,这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因素。一是从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二是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形成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需求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供给包括技术、投资流向和政策因素等。 第三,除了经济因素外,本文还对影响印度产业结构水平的非经济因素作了必要的分析,包括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印度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印度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等。非经济因素尽管不是影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产业结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产生和形成印度独特的发展模式的土壤。 本文第6章是重点讨论印度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印度的工业化还远未完成,但其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着影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其产业发展的断层问题,印度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印度是后发展国家,它具有一系列后发优势,关键是看它怎样强化优势,弱化其劣势,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 第7章讨论中印发展模式特点的对比和相互借鉴的方面。中印两国有很多共同点,两国在建国后几乎同时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在摸索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上经历过曲折,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个相邻大国在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研究方法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主要采取实证方法,以印度统计部和财政部的数据为基础,对50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除运用统计和数量分析方法外,还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 本文认为,尽管印度离工业化目标还很远,但其发展模式已经大致形成,并已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后发优势,弥补其结构上的缺陷,调整优化结构,应该有望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成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35.1
【部分图文】:
二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比重介于20%一30%之间。到了后期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部门的比重上升了20个或更多的百分点,介于40%一50%以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变动多数国家趋势不明显,微微的但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有的国家上升(如加拿大、日本),有的国家下降(如瑞典和澳大利亚)。结论是农业部门比重的下降,由工业部门比重上升而抵消,所以服务业没有明显变动“。印度的三次产业随人均GDP的增长所占GDP份额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规律的变动情况。根据印度Econo而csurvey中的人口数和GDP数值,计算出1951一2004年的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在各年的产值比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得出不同水平的人均GDP下三次产业所占份额表和印度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人均GDP关系表和轨迹图。(详见附表2一1和下面图表)。一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变化趋势1.第一产业(用P1表示)
的机械化水平是不高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印度还占主导。印度的传统农业代农业的转化没有完成。3.1.2农业内部结构的协调问题农业内部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种植业、畜牧业、林间的结构协调问题。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重理化。如果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过大或没有太多变化,那么农业的商的程度就是比较低下的,并且支持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农业结构高级化的是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各部门全面发展,包括植业内部结构,以及畜牧业、林业的平衡发展。按照印度统计部的资料和数据,对第一产业(分为农业、林业、渔业)50数据进行了分析(详见附表3一l),计算其产值和比重,根据计算结果,绘图为:
第3章产业结构演变的产业内因素度上升为91%。林业比重逐步下降,渔业比重逐步升高,这两个行业目前几平,都各占4%左右.(详见附表3-1)。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有过大的比重,因而有必要对农业进一步作分析。农分为种植业和家畜两部分,53年来,种植业虽然有下降,但幅度很小。畜牧虽然有上升,但同样是上升幅度太小。1950一51年度种植业的比重为76.24家畜业的比重为24.17%。2003一04年度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为72.5既,下降3.74个百分点。家畜业的比重上升为27.5既,上升了3.33个百分点(详见表3一2),从下图可看到这一状况。因此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还远没有显示出使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的趋势。畜牧型农业的发展远没有形成。畜牧业的问题面还要详述。JJJ产、、、、、、、、、、、、、、、、、、、、、、、、、、、、、、、、、、、、、、、、、、、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5749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35.1
【部分图文】:
二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比重介于20%一30%之间。到了后期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部门的比重上升了20个或更多的百分点,介于40%一50%以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变动多数国家趋势不明显,微微的但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有的国家上升(如加拿大、日本),有的国家下降(如瑞典和澳大利亚)。结论是农业部门比重的下降,由工业部门比重上升而抵消,所以服务业没有明显变动“。印度的三次产业随人均GDP的增长所占GDP份额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规律的变动情况。根据印度Econo而csurvey中的人口数和GDP数值,计算出1951一2004年的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在各年的产值比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得出不同水平的人均GDP下三次产业所占份额表和印度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人均GDP关系表和轨迹图。(详见附表2一1和下面图表)。一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变化趋势1.第一产业(用P1表示)
的机械化水平是不高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印度还占主导。印度的传统农业代农业的转化没有完成。3.1.2农业内部结构的协调问题农业内部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种植业、畜牧业、林间的结构协调问题。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重理化。如果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过大或没有太多变化,那么农业的商的程度就是比较低下的,并且支持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农业结构高级化的是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各部门全面发展,包括植业内部结构,以及畜牧业、林业的平衡发展。按照印度统计部的资料和数据,对第一产业(分为农业、林业、渔业)50数据进行了分析(详见附表3一l),计算其产值和比重,根据计算结果,绘图为:
第3章产业结构演变的产业内因素度上升为91%。林业比重逐步下降,渔业比重逐步升高,这两个行业目前几平,都各占4%左右.(详见附表3-1)。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有过大的比重,因而有必要对农业进一步作分析。农分为种植业和家畜两部分,53年来,种植业虽然有下降,但幅度很小。畜牧虽然有上升,但同样是上升幅度太小。1950一51年度种植业的比重为76.24家畜业的比重为24.17%。2003一04年度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为72.5既,下降3.74个百分点。家畜业的比重上升为27.5既,上升了3.33个百分点(详见表3一2),从下图可看到这一状况。因此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还远没有显示出使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的趋势。畜牧型农业的发展远没有形成。畜牧业的问题面还要详述。JJJ产、、、、、、、、、、、、、、、、、、、、、、、、、、、、、、、、、、、、、、、、、、、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玉柯;徐永利;;“金砖四国”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比较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欣;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筱;印度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婷;承接服务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45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