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7:59
   创新研究进程表明,创新研究已深入到产业层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已从资源禀赋转为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终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已成共识。在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创建“光谷”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争取竞争主动权。“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使我国“光谷”建设和发展更健康,更有效。 在对“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于课题包含三个前沿领域——“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故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对“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演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建立了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框架,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对象,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本研究紧紧围绕“三新”原则,积极追求理论概念上的新认识,技术、方法上的新突破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效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对产业创新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的内涵,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 二.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要素和结构,进一步充实了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在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的“创新过程与政策工具的作用”模型进行了重大改进,将技术系统移入模型,创造性地加入了评价系统,创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就其功能型子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产业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工具。 四.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下对“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 五.在研究以“光谷”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阐明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只能是带动,不能是“替代”的观点。认为“中国光谷”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这种带动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光谷”的强大技术扩散功能,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保证功能实现的有效工具是产业创新系统。 本文作者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本研究仅是该选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已经取得的成果均是建设性的,尚有许多领域需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要探索,尚需对更多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充分理解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才 能更好地把握产业创新系统的规律。在“光谷”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光电子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避免“光谷”形成“飞地”;加强通过产业创 新系统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避免出现“光谷”的发展,是以某些区域 的衰退为代价,光电子产业的繁荣是以某些产业的非自然衰落为代价。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F426.6
【部分图文】:

创新系统,空间结构


由主体、环境和连接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创新系统包括宏观(跨国、国家)、中观(区域、产业)和微观(企业、产品、技术)三个层次。如图3一l所示:图3一1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图3一l说明,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呈现出7个层次:一是跨国创新系统;二是国家创新系统;三是区域创新系统;四是产业创新系统;五是企业创新系统;六是产品创新系统;七是技术创新系统。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各系统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级别的系统间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知识、信5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琴;刘志迎;;基于产业链的自主创新系统分析[J];安徽科技;2011年09期

2 丁永波;;区域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3 陈锋;任宗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4 丁永波;周柏翔;崔宏桥;;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22期

5 陈彩虹;朱桂龙;许治;;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系统功能动态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范云;刘志迎;;产业创新动态系统的进化博弈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7 章琴;;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系统[J];经济视角(下);2011年02期

8 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张传波;;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9 侯媛媛;刘文澜;刘云;;中国通信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路径和影响机制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11期

10 徐建中;王莉静;陈大龙;;企业的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晓红;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郑大勇;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石丹;金融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荣飞;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姜红;基于技术关联性视角的产业创新模式与技术选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昕;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新有;基于价值链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企业产业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黄顺春;产业创新视角下的转型期产业工资差距变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佳;南昌市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汪庆;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江兰;中国电信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肖腊梅;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段金鑫;煤炭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构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沈明华;“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邓昊丽;企业实施产业创新战略的途径和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郝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玲;基于网络结构的医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文剑;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0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