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F426.6
【部分图文】:
由主体、环境和连接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创新系统包括宏观(跨国、国家)、中观(区域、产业)和微观(企业、产品、技术)三个层次。如图3一l所示:图3一1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图3一l说明,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呈现出7个层次:一是跨国创新系统;二是国家创新系统;三是区域创新系统;四是产业创新系统;五是企业创新系统;六是产品创新系统;七是技术创新系统。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各系统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级别的系统间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知识、信5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琴;刘志迎;;基于产业链的自主创新系统分析[J];安徽科技;2011年09期
2 丁永波;;区域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3 陈锋;任宗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4 丁永波;周柏翔;崔宏桥;;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22期
5 陈彩虹;朱桂龙;许治;;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系统功能动态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范云;刘志迎;;产业创新动态系统的进化博弈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7 章琴;;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系统[J];经济视角(下);2011年02期
8 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张传波;;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9 侯媛媛;刘文澜;刘云;;中国通信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路径和影响机制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11期
10 徐建中;王莉静;陈大龙;;企业的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晓红;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郑大勇;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石丹;金融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荣飞;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姜红;基于技术关联性视角的产业创新模式与技术选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昕;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新有;基于价值链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企业产业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黄顺春;产业创新视角下的转型期产业工资差距变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佳;南昌市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汪庆;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江兰;中国电信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肖腊梅;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段金鑫;煤炭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构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沈明华;“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邓昊丽;企业实施产业创新战略的途径和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郝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玲;基于网络结构的医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文剑;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7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