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稀土资源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28 10:06
   稀土作为一组同时具有电、磁、光以及生物等多种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是国防建设、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原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国内稀土储量占全球1/3,并承担了供应世界绝大多数稀土资源的角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稀土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目前稀土产业的社会贡献率还较小,与我国稀土资源在生产供应端的主体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长久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也未获得与我国稀土供应量匹配的“话语权”及“定价权”。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不均衡,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迫在眉睫。 本文以矿产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涉及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发展、产业经济、贸易政策等方面内容,对大量原始资料及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及研究分析,应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专家打分、数学建模、图表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对世界主要“生产、应用大国”的稀土年产量、储量及加工能力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线性回归、马氏矩阵结合地质学相关方法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建立我国与世界各国稀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从而实现对我国稀土资源国际竞争力的预测并进行动态评价。根据模型预测结果,研究提出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规划稀土资源发展蓝图,为产业发展指明道路;实施国家稀土战略储备,保障资源长期供应;加强稀土产品出口控制,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稀土企业整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带动发展;建立国家战略联盟,获取稀土市场“话语权”;加大矿藏勘探力度,发掘我国稀土潜力;开发与回收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6;F224
【部分图文】:

分布图,稀土资源,世界,稀土生产


图 3‐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图 世界各国稀土矿资源储量情况如图 3-2 所示。在 34 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稀土(如图 3-1 所示)。主要稀土生产国包括:中国(36.52)、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19%)、美国(13.19)、澳大利亚(5.48%)、印度(3.14)等,

分布图,稀土资源,世界,储量


图 3‐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图 世界各国稀土矿资源储量情况如图 3-2 所示。在 34 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稀土(如图 3-1 所示)。主要稀土生产国包括:中国(36.52)、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19%)、美国(13.19)、澳大利亚(5.48%)、印度(3.14)等,

产量预测,稀土,储量预测


001-2020中国稀土产量预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稀土资源该向技术企业倾斜[J];稀土信息;2011年03期

2 ;科技创新保障矿产资源供给[J];黄金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3 ;“十二五”期间包钢稀土将合理调整稀土产业结构集中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J];稀土信息;2011年05期

4 ;产业热点[J];稀土信息;2011年05期

5 ;民进中央:尽快提高稀土资源税税率[J];稀土信息;2011年03期

6 杨筱;;稀土南北分治[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2期

7 ;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保护——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矿业联合会会长刘积福[J];稀土信息;2011年04期

8 雷家骕;彭勃;肖士恩;;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与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环境困局的缓解[J];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03期

9 ;呼尔查:打造稀土之都 建立国家级资源储备库[J];稀土信息;2011年04期

10 晓冬;;创新:为包钢稀土插上腾飞的翅膀[J];西部资源;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委;河南省铁矿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杨文良;矿产资源投资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罗小南;河南省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金亮;豫北安林地区铁矿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陶春;中国稀土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杨;西部资源接替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王剑辉;祁漫塔格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金发;矿产资源战略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淑玲;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力;白云鄂博铁矿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赵美珍;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制度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卢大伟;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郭恒哲;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陈姝蓉;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法制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颜坤林;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7 王赞新;矿权与矿权证券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红;矿业权人的权利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董朝燕;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卢刚;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859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59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