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电力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尽管Hunt归纳总结了四种模式,并给出了大致的改革推进顺序,Joskow甚至归纳了“标准的电力自由化”的11个要素,但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如美国)所采用的模式并不相同,而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用渐进的改革方式,在改革进程中其模式发生着变化,所取得的绩效也存在很大差异,且不乏失败的案例。电力改革模式的研究文献已数量巨大,但一方面,对于何为理想模式仍存在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对于电力改革模式的有效性所依赖的各种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环境条件和厂商行为的研究仍嫌不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无答案。我国的电力改革在2002年开始实质性推进,但近年来进展迟缓,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倒退。鉴于电力行业改革的复杂性,这种现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电力价格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同时,就改革对电力行业的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能够达成其行业绩效的目标,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形成了一种电力行业改革推进的障碍。然而,要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因为电价是反应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经济信号,是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关注的焦点。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电价结构将由单一的终端用户销售电价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的价格组合。电力价格形成机制需要与电力市场的目标模式相适应,既要反应合理的电力成本构成,又要反映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电力运行成本和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本文主要围绕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和电力行业改革所展开讨论的,以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和电力行业改革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对于电力行业改革的重要性,在电力改革模式与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下,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从产业链绩效的比较研究分析入手,分析电力产业链绩效水平,讨论中国电力改革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本文首先对文中可能出现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基于电力产业链特性分析了纵向分拆改革的各种模式。从电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研究,分别对发电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输配电环节价格形成机制、终端电价规制等不同环节进行了理论研究总结。在到整体产业链的综合分析,考虑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下,电力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和需求侧冲击传导对于电力产业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电力改革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理论分析遵循的是单个市场分析到具有纵向关系的上下游市场分析、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过程,根据我国电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划分,重点讨论了发电市场和输配电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效率。文章首先对发电市场的上下游结构进行分析,其属于上游寡头,下游垄断的市场结构;同时,构建了买方垄断下寡头厂商之间的价格行为和策略竞争的博弈论模型,具体分析在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的厂商行为。经过分析发现,输电网的容量约束对于上游发电厂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输配电环节在整个电力产业链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存在输电网容量约束时,厂商之间是否合谋,供给和需求是否平衡,均不影响最终结果。在电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作为单一买方较为强势,本文也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厂商行为的分析,对电力上网市场进行绩效评估,分别就上游合作和非合作的情况展开福利分析。结果显示,在上游厂商非合作的情况下,电网企业对上游进行买方垄断,对下游进行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其效率最低的,福利损失最大。在上游合作的情形下,具体分析了其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其福利损失多少主要取决于其与电网企业之间是否有合作关系。就输配电市场而言,本文重点讨论了输配一体化模式下各种价格规制方式,并对输配一体化和输配分离情况下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对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福利比较分析。在本文的模型假定下,输配分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福利的提高。简单来看,输配分离模式相对于输配一体化模式而言,增加了竞争性的环节而导致福利提升。实证分析以中国电力改革产业链绩效为实证对象,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产业链绩效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对电力需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经济波动与电力需求波动呈现一定的同步性,电力需求波动主要受到高耗能行业需求波动的影响,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使得我们国家的电力产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而这种动态的周期性传导,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就电力改革的产业链绩效分析,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文献对于产业链绩效的衡量,通过电力供需平衡对电力产业链绩效进行衡量。并将电力供需平衡通过电力投资水平、电力供给水平和电力需求水平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去考察电力产业绩效水平。在变量的选取方面,主要结合已经有的文献,分别从供给侧指标、需求侧指标和技术类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因素、市场结构因素、政府管制因素、资源禀赋因素等等。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资源的禀赋充足程度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电力投资、电力供给和电力需求)均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绩效水平,这个结果也和现有文献一致。电源的丰富性和低成本结构主要从电力投资水平和电力供给水平对电力产业链绩效产生影响。发电电源结构越丰富,成本结构越低,电力投资和电力供给侧的产业链绩效就越高。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讨论了区域市场化程度对于电力产业绩效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对于电力投资、供给和需求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电力产业依旧保持了很高的垄断性,真正的价格竞争没有实现。然而从发电市场的结构来看,竞争性的区域发电市场结构则显示会促进电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绩效水平。本文分析了改革制度因素对于电力产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力市场监管办法施行、电监会成立对于电力产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而1998年,2002年的放松规制等一些改革,则认为显著的提升了电力供给水平从而提升了产业链绩效。本文还分析各个地区电力产业TFP数据与电力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网电价水平对于电力产业链绩效水平影响显著,存在正向关系。基于价格机制和绩效的分析,对电力产业链纵向关系进行梳理,使得电价形成机制合理化,这对于电力改革的具体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电力改革模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纵向分拆结构下实现发电厂商之间的有效竞争,以及在批发竞争或零售竞争模式下如何实现电力市场不同环节之间交易的顺利运作,并能够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中国未来电力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从单一买方模式、批发竞争模式到零售竞争模式。本文总结和比较了输配电体制改革可能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输配分离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过渡模式。要推进输配电的改革,首先要对输配电环节进行结构重组,以实现无歧视接入。本文认为结合中国区域电网的特点进行结构重组是一种可能的模式,把国家区域主干网和区域电网资产重组为输电公司,省级电网和地方电网重组为配电公司。在电力改革过程中,理顺价格是核心,而价格监管则是关键。本文认为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独立规制机构统一对电力价格进行制定和临管。综合规划电力行业发展,考虑环境约束,在促进电力行业合理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经济与环境成本。从电力改革的路径选择来说,本文分别就发电侧市场,输配电市场,电力交易改革和电力产业链绩效提升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未来电力行业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426.61;F726
【部分图文】: ?用户?用户??图2-5模式2:单一买方模式??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已有文献综合提炼形成。??2.5.3批发竞争模式??电力批发竞争模式相对于前面两种模式而言,对垄断电力公司进行了拆分,??将其下属的发电企业从电网中分离出去,发电企业和输电网络不再实行纵向一体??化的经营。同时,基于厂网分开建立电力交易市场,发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市场中??实行竞价上网,这个是批发竞争模式与前面两个模式的重要区别。??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配电与售电业务难以区分,用户在享受到一种服务的同??.时也享受到另一种服务。然而从经济属性来看,两者属性存在较大差异。配电业??43??
WJ/‘?广??图2-6模式3:批发竞争模式??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已有文献综合提炼形成。??2.5.4零售竞争模式??在零售竞争的模式下,与批发竞争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零售环节引入竞争,??更多的最终消费者可以选抒话合自己的发电企业,消费者存了更大的选择权。在??这种模式下,包括输屯网络批发市场和输配网络零傅市场,配电企业从竞争性的??批发市场.卜.购买电力,然由售电企业在竞争性的零售市场.丨:销傳给最终用户。??张昕竹(2010)讨论了零售竞争模式在输配?体化和输配分离情况下的异同点,??其认为输配一体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大的自然茶断环节,而输配分离,则是两个自??然萊断环节组成的垄断链。??在美国,模式4被称为“零ft准入”或“用户选择”,S前已经采用或者正??44??
图3-2全国电力装机容量(1978-2002)??数据来源:《巾W屯机丄程学报》、wind数据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良平;刘小倩;;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效果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2 廖进球;吴昌南;;我国电力产业运营模式变迁下电力普遍服务的主体及补贴机制[J];财贸经济;2009年10期
3 冯永晟;;电力产业的纵向经济与电力体制改革[J];财贸经济;2010年06期
4 于立,于左;美国收益率规制与英国价格上限规制的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5 吴绪亮;;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6 阙光辉;;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的选择[J];产业经济评论;2003年01期
7 J.-J.拉丰,张昕竹;发展中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01期
8 谭忠富,刘严,乞建勋,李翔;电力交易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电力学报;2005年02期
9 崔和瑞;杨丽;;我国电力市场有效性分析及其评估模型研究[J];电力学报;2011年05期
10 冯永晟;张昕竹;;输配电网管理体制改革与接入监管[J];电力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戴平生;我国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胡恩同;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与中国上网电价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3 梁志宏;电力市场目标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李国民;输电网络扩展的规制与竞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龙生平;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我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奕;电力体制与电价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2 梁亚丽;中国电力需求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3 赵娟;我国销售电价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4 钟当书;基于博议论的发电公司报价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