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研究
【学位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205;F427
【部分图文】:
注:S|—资源循环利用;S2—物料能源及水资源消耗;......;S?—人文持续。进而将泰达工业园在各年份的以生态效率为导向发展的一级与综合关联度(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汇总,如表5-12所示。 表5-12 —级与综合关联度及排序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泰达 0.2869 0.2945 0.3002 0.3111 0.3071 0.3198 0.3206 0.4281综合指数排序 8 7 6 4 5 3 2 1资源 泰达 0.2355 0.2369 0.274 0.2476 0.285 0.2858 0.3043 0.3699节约 排序 8 7 5 6 4 3 2 1环境 泰达 0.2389 0.2339 0.2426 0.2702 0.2856 0.3219 0.2901 0.4029友好 排序 7 8 6 5 4 2 3 1经济 泰达 0.3482 0.3337 0.356 0.377 0.3854 0.3898 0.4432 0.5021持续 排序 7 8 6 5 4 3 2 1人文 泰达 0.2257 0.2659 0.2335 0.2736 0.2756 0.3132 0.3156 0.3947发展 排序 8 6 7 5 4 3 2 1
Xi 基础设施投资额(万元) 39535 47623 55000 72000 268113 371452X2 环境保护投资额(万元) 1557 2075 3449 6283 19967 37522X3 科技研究投资额(万元) 1755 2394 4012 7280 22130 48957,17 ,.15 ,.13 1.11 1.09 1.07单位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7;;一"~ ~~~~一~排放量(kg/万元) 1.34 1.23 1.07 0.97 0.80 0.62Y|:_l:业总产值(万元) 19988 131421 311860 814119 1613024 2715559丫2:」.:业增加值(万元) 19988 41427 110197 260518 446471 820893Y3 高新技术产值(万元) 18354 127417 232856 486565 784981 1333557Y4专利数量(件) 3 9 18 39 90 144丫5 财税收入(万元) 5800 12020 25545 50023 70085 132026丫6 社会保障覆盖率(%) 51.83 52.51 53.79 54.71 56.90 59.88丫7 闻区就业总人数(人) 1425 2613 3768 9190 13717 21462雜‘诚 Jt-bV :?????务j’.今 i I
值得注意的是,修正后的模型应该具有经济意义,能够被相关领域理论所阐述,而不能纯粹关注模型拟合指数或其它判别指标[158]。图6-1总结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实施步骤。文献阅读 i m构建概念模型 I5J):. I 段提出研究假设数据收集与整理 J 立,拟合重新沾计模型 进 模型修正座拟合结果的评 阶 T 段假设ii证与结 11^¥rr h fx图6-1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实施步骤6.2理论模型的确立:各类影响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关系为了验证影响园区生态效率的若干层面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改善措施促进园区系统的良性发展进而提升生态效率提供可信的理论支持,首先需要构建起一个待验证的概念模型。国内外对生态效率评价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多,这些学者多是从生态效率概念的内涵出发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己经归纳出一些学者从企业、产业链、园区乃至区域几个空间层面对生态效率展开评价研究的相关成果。孙晓梅、崔兆杰(2010)从经济运行效率、资源转化效率、污染减排效率、园区管理效率来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效率。韩玉堂(2009)对生态产业链链接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且将评价指标设成两大类:排放率指标和重复利用率II59】。进一步地,对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外部影响、生态产业链企业、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三个1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虹;董亮;;发展绿色就业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基于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郝文斌;冯丹娃;;我国生态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对策[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3 王惠文;张瑛;;结构方程模型的预测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宋伟;曹镇东;彭小宝;;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模糊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陈金山;朱方明;周卫平;;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政府职能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宁;吴小庆;王志凤;王远;陆根法;温剑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7 吴小庆;王亚平;何丽梅;陆根法;;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赵国杰;郝文升;;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9 沈宏婷;陆玉麒;;开发区转型的演变过程及发展方向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10 吴志军;;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胡斌;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1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7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