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需求工程的知识转移模型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3:15
   需求工程已受到国内外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视,并已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几年知识工程的兴起,为需求工程注入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正是以需求工程为背景,研究这一特殊背景下知识转移的特点和模型,以及提出有利于供需双方知识转移的实施策略。 需求工程的实质就是一个供需双方实施知识转移的过程。为此,论文首先剖析供需双方的知识分类,提出转移知识的类型结构和认知结构,并对供需双方的知识构成进行论述,这为知识转移模型的建立和实施策略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建立需求工程知识转移的总体概念模型,从而形成论文的论述架构。 论文继而从微观的角度分别论述需求开发的知识转移模型和需求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这两类模型的建立揭示了需求工程的关键环节和内在机理,从理论上为需求工程的知识转移提供动力。需求开发知识转移程式可以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描述和知识验证,论文在对这四个程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得出需求开发的知识转移模型。根据模型,论文创新地提出需求知识的转移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并据此对需求开发知识转移模型给予细化。需求管理知识转移的主要构架有知识变更的纳入管理、知识凝聚的版本管理、知识转移的跟踪管理和知识状态的信息管理,论文在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归纳得出需求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根据模型,论文创新地提出需求知识的正向转移和反向回溯,以及需求知识的迭代和学习,并据此对需求管理知识转移模型给予细化。 针对上述模型,论文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从实践上为需求工程的知识转移提供方法。提出知识转移的知识分类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和不同认知结构的知识转移策略分别给予论述;提出基于本体的知识转移实施策略,利用本体建立需求工程供需双方都可以识别的语言环境,从而扩充语言领域,减少沟通鸿沟,缩短需求断裂带;提出基于队列的优先级调度策略,在分析某些需求优先级的设定原则后,论文论述了基于队列调度策略的实施处理,以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提出了需求不确定性策略,保证了需求转移的高质和有效。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的顺序是需求工程知识的分类(表现形式和表达程度)和知识构成,针对需求工程的特殊性形成知识转移模型,针对模型建立知识转移实施策略,这正是本文的论述主线。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407.672;F224
【部分图文】:

软件开发周期,知识转移,需求工程


第三章 需求工程知识转移模型问题,而需求获取无疑是供需双方知识转移的过程,这种知识转移的特点是双向的和渐进的。所谓双向就是需求最终在供需双方互动行为过程中凝结,所谓渐进是从系统分析的经验来看,知识转移过程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认知的普遍规律,一次性对系统形成完整的认识是困难的,只有不断地和用户、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确认,才能逐步明了用户的需求。而后者常常被软件开发人员所忽略,很多文献中过多强调的是“被动获取”,而非“主动获取”,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的需求工程,可以将需求工程看作是知识流动、知识转移、知识挖掘、知识融合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如何有效减少断裂带的宽度或甚至避免它们的出现是管理软件开发和需求工程的一个研究核心。

模型图,知识转移,需求工程,模型


图 3-3 需求工程知识转移总体概念模型3.5.2RD 的知识转移模型RD(需求开发)知识转移模型,主要是描述供需双方(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自身的知识转换模型和双方的知识转移模型,具体内容将在第四章予以详细论述。3.5.3RM 的知识转移模型RM(需求管理)知识转移模型,主要是描述知识在软件项目开发小组内部的转移和回溯,及其需求分析人员对业务人员的知识转移和回溯,本文将在第五章予以详细论述。3.5.4 知识转移策略

知识获取,时间比例,工作量


第四章 需求开发的知识转移模型知识获取(需求获取)、知识分析(需求分析)、知识描述(需求描述)和知证(需求验证)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其中知识获取是需求开发的基础,是获得需求数据的关键阶段。从耗费时间的角度来分析获取也应占用整个需求开发总体时间的 50%以上,只有原始素材充足,才可需求开发的后续工作提供良好的保证。知识获取与知识分析的工作量与时间例图如图 4-1 所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亮;;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以同仁堂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赖芨宇;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陈勇;可持续升级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志杰;需求规格元模型及其生成工具[D];武汉工程大学;2008年

2 刘建学;敏捷方法在H公司软件开发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3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93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