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21:37
自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派兴起以来,贸易自由化对一国内部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成为各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以及对外投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分布格局不断调整变化,产业集聚程度日益显著。当前,高度依赖外贸和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理清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对于今后中国贸易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有与本命题相关的研究,基本肯定了对外开放对中国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专门针对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细致研究。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集中对对外贸易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并实证分析对外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集聚的作用与方式,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首先,本文梳理了国际贸易与制造业集聚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文献,在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提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对外贸易通过市场扩张、技术溢出、要素积累、贸易成本、垂直关联、制度变迁六大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将全球化因素传导入本地经济。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通过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异质性企业出口选择资料来源:BaldwinRE,OkuboT.Heterogeneousfirms,agglomerationandeconomic
图 2.2 波特的钻石模型源:(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整理。新经济地理理论集聚理论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始终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分等思想一直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发经济地理学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利用Dixit和Sti垄断竞争模型,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竞争为前提,在一般,建立了高度抽象的空间经济模型,成为目前西方区域经济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贸易与区位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济地理学引入贸易成本,将空间因素纳入到模型当中,这吸收输成本的权衡。产业的集中取决于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成本
图 2.3 C-P 模型中的集聚力: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其它演绎模型中的要素流动生产资料流动。Krugman 等人(1999)将产业上下游关联出垂直联系模型,包含中间生产部门与最终产品部门。模素增加为劳动力和中间产品,且最终产品部门对中间产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工业集聚——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检验[J]. 郭炳南,段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04)
[2]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5个制造业变系数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丹萍,毛江楠. 国际贸易问题. 2011(01)
[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 吴三忙,李善同. 财经研究. 2010(10)
[4]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拓展[J]. 张萃,赵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5]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 邱斌,尹威. 世界经济. 2010(07)
[6]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 范剑勇,谢强强. 经济研究. 2010(04)
[7]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 罗建兵. 当代财经. 2010(02)
[8]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李春顶. 世界经济文汇. 2010(01)
[9]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 钱学锋,陈勇兵. 世界经济. 2009(12)
[10]我国外贸转内贸的障碍及其突破[J]. 刘菊堂. 理论探索. 2009(06)
博士论文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 李晗斌.吉林大学 2011
[2]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 杨永华.南开大学 2010
[3]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 殷广卫.南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邵昱晔.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013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异质性企业出口选择资料来源:BaldwinRE,OkuboT.Heterogeneousfirms,agglomerationandeconomic
图 2.2 波特的钻石模型源:(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整理。新经济地理理论集聚理论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始终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分等思想一直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发经济地理学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利用Dixit和Sti垄断竞争模型,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竞争为前提,在一般,建立了高度抽象的空间经济模型,成为目前西方区域经济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贸易与区位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济地理学引入贸易成本,将空间因素纳入到模型当中,这吸收输成本的权衡。产业的集中取决于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成本
图 2.3 C-P 模型中的集聚力: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其它演绎模型中的要素流动生产资料流动。Krugman 等人(1999)将产业上下游关联出垂直联系模型,包含中间生产部门与最终产品部门。模素增加为劳动力和中间产品,且最终产品部门对中间产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工业集聚——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检验[J]. 郭炳南,段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04)
[2]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5个制造业变系数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丹萍,毛江楠. 国际贸易问题. 2011(01)
[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 吴三忙,李善同. 财经研究. 2010(10)
[4]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拓展[J]. 张萃,赵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5]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 邱斌,尹威. 世界经济. 2010(07)
[6]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 范剑勇,谢强强. 经济研究. 2010(04)
[7]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 罗建兵. 当代财经. 2010(02)
[8]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李春顶. 世界经济文汇. 2010(01)
[9]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 钱学锋,陈勇兵. 世界经济. 2009(12)
[10]我国外贸转内贸的障碍及其突破[J]. 刘菊堂. 理论探索. 2009(06)
博士论文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 李晗斌.吉林大学 2011
[2]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 杨永华.南开大学 2010
[3]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 殷广卫.南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邵昱晔.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0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0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