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22:24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下游位置、“低端锁定”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尤其是推进制造业升级,是应对全球经济困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关键举措。从国际经验看,许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都特别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特殊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强关联性已得以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力和资金支持。因此,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升级,是我国现阶段最紧迫也是最务实的选择。深化两个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制造业的需求为契机来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实现“双轮驱动”,构建中国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加强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知识渗透范围,实现两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因地制宜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鉴于此,本文在明确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内涵的基础上,梳理...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015年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图

制造业,增加值,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生产的模块化与贸易的一??化成为国际分工的趋势。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分割成研发、??计、原料加工、组装、配送、售后等独立环节,并根据成本比较将每个环节在全球??围内不同地点进行切割和布局,由此形成了跨国的生产供应和价值创造的“全球价??链”(01〇匕31\^11^0^11,6\^0。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升并位居高位,这是否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分工??占据主导地位呢?答案是否定的。GVC的形成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生产??素的结果,发达国家在GVC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中国长期凭借着丰裕的??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竞争优势,嵌入到GVC中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环节中,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张、贸易顺差大量积累??背后却是中国出口企业获取的微薄的加工费。这种贸易规模和贸易获利能力的错配??面迫使学界们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真实”的分工地位,这关系着政府??业政策的制定及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早期判断一国分工地位的方法,如净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产业结构、显性比较优??

参与程度,制造业,数据计算,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OECD和WTO联合发布的2000-2011年TiVA数据计算结果绘制而成。??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来看,在2000-2011年间,不同行业的GVC参与指数存在??较大波动且不尽相同,具体如图2-9所示。在制造业行业中,M7、M8和M1516这??三个行业参与GVC的程度最高,其中M8和M1516的GVC参与程度逐渐提高,且??这两个行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M1516在2002年入世之前GVC参与程度略??有下降,2004年由于德国首次对EGG法案实施修订12,光伏发电行业一度成为欧洲??国家共同关注的热门行业。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光伏产业也通过积极吸收国??外先进资本及顶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甚至于2007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因此2003-2007年间M1516在GVC的参与程度逐年提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犮,光伏电站融资困难,欧洲如西班牙等国的支持政策减弱导致产??业需求减退,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受挫,GVC参与程度也受其影响而稍有下降。??12?EGG法案又称可再生能源法案,德国于2000年出台首部《可再生能源法》,成功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异质性与中国制造业异质劳动力就业——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张志明.  世界经济研究. 2016(10)
[2]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Lasso方法的实证研究[J]. 喻胜华,万晨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3]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 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  经济研究. 2016(03)
[4]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测度与分析——基于附加值贸易的考察[J]. 刘琳.  世界经济研究. 2015(06)
[5]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估算与影响机制分析[J]. 樊秀峰,程文先.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6]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 陶长琪,周璇.  产业经济研究. 2015(03)
[7]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基于国内关联与总关联分离视角[J]. 张月友.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8]中国服务业改革对制造业微观生产效率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基于服务中间投入的视角[J]. 周念利.  金融研究. 2014 (09)
[9]逆向外包、价值链租金与欠发达国家产业升级[J]. 陈羽,黄晶磊,谭蓉娟.  产业经济研究. 2014(04)
[10]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 沈能,赵增耀,周晶晶.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5)

博士论文
[1]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李金勇.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8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28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2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