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20:00
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实施,创新网络已成为大型核心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重要环境和载体,其网络模式、结构和内部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和产品创新质量。因而,汽车核心企业,特别是后发型汽车核心企业通过创建匹配的创新网络环境,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已是必然趋势。所以,系统研究汽车核心企业在整车产品创新中创新网络的组织模式、该网络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和动态作用规律就显得非常必要。本论文基于创新网络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利用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仿真建模等方法从内外创新网络两个方面研究了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模式及响应结构、该网络对整车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该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论文针对汽车核心企业应采取何种创新网络模式才能更好配置创新资源这一问题,首先,通过比较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核心企业和日本丰田、本田、尼桑等大型汽车核心企业在整车研发中的创新网络构建过程,归纳出创新网路的两种典型模式:美国汽车核心企业的链式独立型网络模式和松散链式星型响应结构,日本汽车核心企业的网式整合型网络模式和开放网式中心外围型...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美国和日本汽车核心企业跟供应商的关系指数
t=0 t=50 t=100 t=150 t=200 14.91 14.87 11.23 6.24 1.78 0.22 0.28 0.44 0.59 0.61 -0.36 -0.23 -0.02 0.16 0.19 表 3-8 链式独立型网络模式下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le3-8 Network structure evolution under chain standalone network t=0 t=50 t=100 t=150 t=200 14.91 14.88 13.76 10.97 6.24 0.22 0.22 0.25 0.37 0.40 -0.36 -0.34 -0.31 -0.26 -0.21 表 3-9 不同网络结构的重要判断指标126Table3-9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网络类型 平均路径长度 聚类系数规则网络 大 大随机网络 小 小W-S 网络 小 大B-A 网络 小 较大
最终得出不同网络模式下网络结构的变化过程(见表 3-7 和表 3-8)和创新绩效的演化结果(见图 3-5 和图3-6)。对该演化结果的具体解释和分析如下。从表 3-7 和表 3-8 中可观察到,不同网络模式下,经过 250 步长的演化,其网络结构趋于稳定,但其演化结果差异较大,继而导致创新绩效的演化差异明显。首先是在网式整合型网络模式背景下,其响应的网络结构变化显著,平均最短路径L从初始的 14.91 演化为最终的 1.67,平均聚集系数C 从最初的 0.22 演化为最终的 0.62,匹配系数r 从最初的-0.36 演化为最终的 0.21。根据网络结构的判断标准(见表 3-9),该网络结构的演化结果具有小世界现象和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特别是在 150-200 步长的演化过程中,该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平均聚集系数及中心外围性的取值发生较大变化,平均最短路径演变为较小取值,平均聚集系数演变为较大取值,中心外围性取值不但大于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观的突破性创新网络组织模式研究[J]. 阮国祥,阮平南,于淑俐. 情报杂志. 2012(10)
[2]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网络模式研究[J]. 郭永辉.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6)
[3]汽车核心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汽车企业为例[J]. 张永安,王燕妮,兰卫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4]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李贞,杨洪涛. 科研管理. 2012(01)
[5]高新技术网络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安高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 胡海青,李智俊,张道宏. 管理评论. 2011(10)
[6]知识型企业内外部创新网络协同管理策略研究[J]. 陈娟.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0)
[7]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王国顺,杨昆. 管理科学. 2011(05)
[8]网络密度、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 谢洪明,陈盈,程聪. 科学学研究. 2011(10)
[9]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 任宗强,吴海萍,丁晓. 科研管理. 2011(09)
[10]核型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的仿真——基于回声模型[J]. 付韬,张永安. 系统管理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及其协同演化[D]. 潘松挺.浙江大学 2009
[2]美、日、欧、中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D]. 史自力.吉林大学 2008
[3]社会资本、知识过程与部门效能关系实证研究[D]. 郭贵林.浙江大学 2008
[4]知识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王晓娟.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张晓婧.吉林大学 2012
[2]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研究[D]. 武绍动.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D]. 宋迎春.中南大学 2010
[4]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嵇登科.浙江大学 2006
[5]美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创新扩散[D]. 孙中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6219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美国和日本汽车核心企业跟供应商的关系指数
t=0 t=50 t=100 t=150 t=200 14.91 14.87 11.23 6.24 1.78 0.22 0.28 0.44 0.59 0.61 -0.36 -0.23 -0.02 0.16 0.19 表 3-8 链式独立型网络模式下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le3-8 Network structure evolution under chain standalone network t=0 t=50 t=100 t=150 t=200 14.91 14.88 13.76 10.97 6.24 0.22 0.22 0.25 0.37 0.40 -0.36 -0.34 -0.31 -0.26 -0.21 表 3-9 不同网络结构的重要判断指标126Table3-9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网络类型 平均路径长度 聚类系数规则网络 大 大随机网络 小 小W-S 网络 小 大B-A 网络 小 较大
最终得出不同网络模式下网络结构的变化过程(见表 3-7 和表 3-8)和创新绩效的演化结果(见图 3-5 和图3-6)。对该演化结果的具体解释和分析如下。从表 3-7 和表 3-8 中可观察到,不同网络模式下,经过 250 步长的演化,其网络结构趋于稳定,但其演化结果差异较大,继而导致创新绩效的演化差异明显。首先是在网式整合型网络模式背景下,其响应的网络结构变化显著,平均最短路径L从初始的 14.91 演化为最终的 1.67,平均聚集系数C 从最初的 0.22 演化为最终的 0.62,匹配系数r 从最初的-0.36 演化为最终的 0.21。根据网络结构的判断标准(见表 3-9),该网络结构的演化结果具有小世界现象和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特别是在 150-200 步长的演化过程中,该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平均聚集系数及中心外围性的取值发生较大变化,平均最短路径演变为较小取值,平均聚集系数演变为较大取值,中心外围性取值不但大于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观的突破性创新网络组织模式研究[J]. 阮国祥,阮平南,于淑俐. 情报杂志. 2012(10)
[2]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网络模式研究[J]. 郭永辉.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6)
[3]汽车核心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汽车企业为例[J]. 张永安,王燕妮,兰卫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4]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李贞,杨洪涛. 科研管理. 2012(01)
[5]高新技术网络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安高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 胡海青,李智俊,张道宏. 管理评论. 2011(10)
[6]知识型企业内外部创新网络协同管理策略研究[J]. 陈娟.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0)
[7]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王国顺,杨昆. 管理科学. 2011(05)
[8]网络密度、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 谢洪明,陈盈,程聪. 科学学研究. 2011(10)
[9]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 任宗强,吴海萍,丁晓. 科研管理. 2011(09)
[10]核型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的仿真——基于回声模型[J]. 付韬,张永安. 系统管理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及其协同演化[D]. 潘松挺.浙江大学 2009
[2]美、日、欧、中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D]. 史自力.吉林大学 2008
[3]社会资本、知识过程与部门效能关系实证研究[D]. 郭贵林.浙江大学 2008
[4]知识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王晓娟.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张晓婧.吉林大学 2012
[2]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研究[D]. 武绍动.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D]. 宋迎春.中南大学 2010
[4]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嵇登科.浙江大学 2006
[5]美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创新扩散[D]. 孙中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6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4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