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风险评价及防范
发布时间:2021-01-02 02:17
自从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呈迅速攀升的趋势,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年鉴最近10年的客观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方法,得出2020年前中国各年的石油供需缺口即进口需求量,进口需求量逐年加大对中国石油的持续供应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石油进口安全的问题必须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规划。本文以石油进口风险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灰色评价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资源稀缺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期货贸易理论等相关基本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石油进口的必要性,全面分析了石油进口风险因素,并进行了石油进口风险评估。石油进口风险内涵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按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石油进口安全的各项因素,从进口源地风险、进口价格风险、进口运输风险和应急保障风险等角度建立了石油进口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石油进口风险的评价指标常常是一些定性指标,而且这些指标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对于这种评价问题,很难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这就使得评价信息不甚确切、不甚完全,具有灰色性。所以,对于这类评价问题本文运用灰色理论进行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分布(2005年)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6月底发布了单位GDP煤耗、单位GDP油耗、单位GDP电耗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9】(图3一2),经计算,单位GDP油耗占单位GDP能源消费总量的20.78%(表3一7)。按照“十一五”期间年降耗4%的目标要求,加强节能减排,石油消耗应该在2005年基础上每年应再降低0.83%(20.78%x4%=0.83%)。在此基础上修订上述灰色预测模型
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4.27%【’231,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和非洲(见图4一l)。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其进口量达5985.12万吨,比上年增长7.3%,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47.2%,比上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其次是非洲地区,其原油进口量为3834.21万吨,比上年增长8.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J]. 赵盛伟,陈彦玲. 中国流通经济. 2008(04)
[2]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评价:1990-2006[J]. 陈军,成金华,吴巧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
[3]全方位能源外交与印度能源安全[J]. 汪巍.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7(04)
[4]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J]. 郑传贵.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5]新世纪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J]. 王锐,刘霞. 经济经纬. 2007(06)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研究[J]. 范秋芳. 运筹与管理. 2007(05)
[7]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宋玉华,林治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8]国外石油海运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徐舜华,岳小文. 国际石油经济. 2007(09)
[9]我国石油的统计预测[J]. 于立.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8)
[10]美日石油安全储备对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启示[J]. 樊明武,李志学. 油气储运. 2007(06)
博士论文
[1]石油安全的若干管理科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吴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2]石油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刘德成.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中国石油安全的经济学分析[D]. 王晶.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韩冬炎.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运输安全评价[D]. 林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2]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 于卫雁.兰州大学 2007
[3]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产品跨国营销风险评价研究[D]. 徐畅.大庆石油学院 2007
[4]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D]. 徐飞.东北财经大学 2006
[5]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研究[D]. 白桦.电子科技大学 2006
[6]我国石油进口价格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 李莉.西南石油大学 2006
[7]论一人公司在我国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风险防范[D]. 李颖.中国政法大学 2006
[8]我国石油进口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D]. 白建华.西南石油学院 2005
[9]论石油安全与中国外交政策选择[D]. 常泽鲲.中共中央党校 2004
[10]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战略探讨[D]. 库丽曼.成都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245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分布(2005年)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6月底发布了单位GDP煤耗、单位GDP油耗、单位GDP电耗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9】(图3一2),经计算,单位GDP油耗占单位GDP能源消费总量的20.78%(表3一7)。按照“十一五”期间年降耗4%的目标要求,加强节能减排,石油消耗应该在2005年基础上每年应再降低0.83%(20.78%x4%=0.83%)。在此基础上修订上述灰色预测模型
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4.27%【’231,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和非洲(见图4一l)。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其进口量达5985.12万吨,比上年增长7.3%,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47.2%,比上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其次是非洲地区,其原油进口量为3834.21万吨,比上年增长8.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J]. 赵盛伟,陈彦玲. 中国流通经济. 2008(04)
[2]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评价:1990-2006[J]. 陈军,成金华,吴巧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
[3]全方位能源外交与印度能源安全[J]. 汪巍.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7(04)
[4]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J]. 郑传贵.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5]新世纪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J]. 王锐,刘霞. 经济经纬. 2007(06)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研究[J]. 范秋芳. 运筹与管理. 2007(05)
[7]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宋玉华,林治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8]国外石油海运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徐舜华,岳小文. 国际石油经济. 2007(09)
[9]我国石油的统计预测[J]. 于立.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8)
[10]美日石油安全储备对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启示[J]. 樊明武,李志学. 油气储运. 2007(06)
博士论文
[1]石油安全的若干管理科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吴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2]石油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刘德成.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中国石油安全的经济学分析[D]. 王晶.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韩冬炎.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运输安全评价[D]. 林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2]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 于卫雁.兰州大学 2007
[3]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产品跨国营销风险评价研究[D]. 徐畅.大庆石油学院 2007
[4]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D]. 徐飞.东北财经大学 2006
[5]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研究[D]. 白桦.电子科技大学 2006
[6]我国石油进口价格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 李莉.西南石油大学 2006
[7]论一人公司在我国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风险防范[D]. 李颖.中国政法大学 2006
[8]我国石油进口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D]. 白建华.西南石油学院 2005
[9]论石油安全与中国外交政策选择[D]. 常泽鲲.中共中央党校 2004
[10]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战略探讨[D]. 库丽曼.成都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2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5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