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能源消费增长因素分析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09:02
  2016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内,非化石能源及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35%左右。为实现上述能源消费目标,同时保证经济增长,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驱动因素、以及能源驱动因素变动下的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利用价值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表和省际部门能源消费清单,首次建立了中国2007年及2012年混合型MRIO表。使用混合型MRIO模型避免了价值型MRIO模型中不同部门使用能源价格相同的假设,因而更加符合实际。第二,基于混合型MRIO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扩展的结构分解模型,在将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需求效应和里昂惕夫逆矩阵效应的基础上,将后者分解为贸易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将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单位产出物耗效应,深化了对技术效应的分析。最后,本文将混合型MRIO分析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相结合,探讨了中国五大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优化过程中考虑了能源消费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并权衡了中国经济、能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及区域发展公平,将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研究尺度从单区域扩充到了多区域...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能源消费增长因素分析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技术路线图

一次能源消费,一次能源,当量,消费主体


.2 国家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根据公式 4-6 可计算出在中国消费的一次能源总量,该数值在 2007 年至 2012 年长了 62.6%,从 27.6亿吨标准煤当量上升为 44.9 亿吨标准煤当量(tce)。其中,煤能源的消费主体,从 21.7亿 tce 增长到 34.1 亿 tce,增幅为 56.9%, 低于一次能源消增长速度 (图 4-1)。

一次能源消费,消费增长,区域贸易,效应


增加 2.08 亿 tce, 0.13 亿 tce 和 0.10 亿 tce,只对石油的消费存在节约效应,使石油费减少 0.70 亿 tce。总之,能源结构效应带来了 1.61 亿 tce 的能源消费增长,并以消费增长为主。单位产出物耗效应也是一个促使能源消费增长的因素,使能源消费了 3.94 亿 tce, 约占 2007 年一次能源消费的 14%,其中仍以煤炭消费的增长为主,.94 亿 tce。可见,能源强度效应节约能源的作用被能源结构效应和单位产出物耗效弱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碳强度减排目标实现的路径及可行性研究[J]. 钟超,刘宇,汪明月,史巧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0)
[2]区域间贸易是否引致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基于2002—2012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 邓荣荣,杨国华.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8(03)
[3]生产诱发作用下吉林省工业产业链生态效率评价——基于投入产出法与DEA法的结合[J]. 马明,唐乐.  税务与经济. 2018(01)
[4]新常态下基于混合投入产出的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刘春梅,李能,赵强.  软科学. 2017(09)
[5]雾霾污染、能源消耗与结构分解分析——基于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J]. 周国富,田孟,刘晓琦.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7(06)
[6]基于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的江苏省产业用水综合效用分析[J]. 沈家耀,张玲玲,王宗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1)
[7]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兼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与应用[J]. 王长波,张力小,庞明月.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7)
[8]基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模型的建筑业能耗及敏感性分析[J]. 关军,储成龙,张智慧.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9]绿色能源产业及其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产业关键技术新突破对上海现代实体经济产业体系建立的影响分析[J]. 沈跃栋,姜凌,张冬梅,刘小玲,李小丽.  上海节能. 2015(01)
[10]天然气发电产业未来发展形势分析[J]. 任洪奇.  华东电力. 2014(07)

硕士论文
[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D]. 杨笑语.东北财经大学 2016
[2]露天矿井工开采下边坡加固设计研究[D]. 管晓明.青岛理工大学 2010
[3]基于灰色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D]. 张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4]环境约束下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王力.江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3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953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