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1-02-19 02:26
  制造业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制造业,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国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个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远没成为制造业强国。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许多产品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拉美一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很难构成一个国家制造业持续的竞争力,事实上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的优势正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消失,因此如何构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我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至关重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赶超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是形成一国制造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和发展路径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一段时间以来,“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维持性创新被认为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2.1.1 破坏性创新的内涵
        2.1.2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2.1.3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
        2.1.4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途径
        2.1.5 简要评述
    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界定
        2.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演进
        2.2.3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评价与测度
        2.2.4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机理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3.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1.1 技术替代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1.2 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
        3.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3.2.2 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
        3.2.3 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机理
    3.3 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
        3.3.1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3.3.2 维持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3.3 发展中国家通过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分析
        3.3.4 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作用研究
    4.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数据的来源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制造业分类以及各类产业的描述性统计
        4.2.5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4.3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破坏性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1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研究
        5.1.1 产业创新破坏性特征的指标选择
        5.1.2 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测度
    5.2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能力特征
        5.2.1 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5.2.2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
    5.3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3.1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制造业分类
        5.3.2 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5.3.3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创新模式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破坏性创新开展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1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模式
        6.1.1 影响企业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因素
        6.1.2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
        6.1.3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6.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2.1 以本国特定密集需求产业为突破口
        6.2.2 构建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微观基础
        6.2.3 构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6.2.4 发挥相关和支撑产业对破坏性创新的促进作用
    6.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研究
        6.3.1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
        6.3.2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工具
        6.3.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坏性创新的实证案例研究
    7.1 破坏性创新——华为成功的利器
        7.1.1 从低端到高端的破坏性发展战略
        7.1.2 占领新一代破坏性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7.1.3 战略失误源于对破坏性创新的忽视
        7.1.4 经验总结
    7.2 案例研究:日本制造业发展中的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7.2.1 日本近代制造业
        7.2.2 日本现代制造业
        7.2.3 破坏性创新与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7.2.4 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历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 梁艳,彭灿.  商业时代. 2007(17)
[2]日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J]. 李毅.  经济研究参考. 2007(21)
[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力[J]. 肖祥飞,资树荣.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4]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 顾海,卫陈.  南京社会科学. 2006(11)
[5]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金碚,李钢,陈志.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0)
[6]面板数据的模型建立和检验分析[J]. 林谦.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05)
[7]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利益得失[J]. 曹明福,李树民.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6)
[8]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 黄先海.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5)
[9]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 傅钧文.  世界经济研究. 2006(03)
[10]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J]. 刘永清.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03)

博士论文
[1]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 宋建元.浙江大学 2006
[2]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 张洪石.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0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40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a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