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
发布时间:2021-08-29 21:01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经济学对于有效需求已经有精准的描述,但是对于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供给的有效性及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损失。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分析中国能源利用的实际案例,剖析“热、电”产品中所凝聚的资本量和劳动量的相对比例,从而研究其供给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损失模型。总的劳动量损失用语言表述为:企业未能最佳利用现实可行的技术,从而产值降低,其总的劳动量损失为降低后的产值所对应的等劳动线与应当达到的等产值线所夹的生产路径的线段长度。劳动量的损失包括劳动量的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劳动量的绝对损失是由于实际生产过程相对于理想生产过程的偏离,偏离的原因是企业存在不可避免、不可掌控、不可预测的因素。劳动量的相对损失是由于企业未能最佳利用现实可行的技术,造成就业减少,应当产生的劳动失去产生的机会。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量损失的九个因素:劳动者素质、企业组织、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企业外部约束和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资金要素、投资需求、行政推动力、资源禀赋。本文细分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并进行了详细分析,剖析了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产品供给有效性的说明
2.1 产品的生产属性
2.2 有效供给
2.3 热电产品有效性说明
第三章 企业热电利用实例
3.1 实例
3.2 中国建设小型热电厂的相关政策说明
3.3 各企业热电产品有效性分析
3.4 热电联产政策的本质
3.5 热电联产方案选择的市场边界条件
3.6 企业分类说明
第四章 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损失模型
4.1 劳动量损失模型
4.2 研究劳动损失的意义
4.3 劳动者差异
4.4 企业熵
4.5 影响企业熵的因素
4.6 偏离角α
第五章 影响企业劳动量损失的因素
5.1 劳动者素质
5.2 企业组织
5.3 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5.4 企业外部约束和产业政策
5.5 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
5.6 资金要素
5.7 投资需求
5.8 行政推动力
5.9 资源禀赋
第六章 劳动与资金的关系
6.1 劳动力市场
6.2 资本市场
6.3 技术水平提高的途径
6.4 劳动损失评价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对策
7.3 学术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 吴延兵. 经济研究. 2008(08)
[2]商业银行调整资本结构的新途径[J]. 刘谷莎. 当代经济. 2007(06)
[3]中国近十五年来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水平评价[J]. 成金华,陈军,段平忠. 中国软科学. 2006(11)
[4]浅析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研发及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鼓励措施[J]. 马会华,王凤敏.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6(03)
[5]论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无效供给问题[J]. 刘云,贺祥民. 市场论坛. 2005(12)
[6]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J]. 顾昕.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7]有效供给理论的现实性[J]. 黄焕金. 中国经济问题. 2005(02)
[8]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研究[J]. 陈端计. 天中学刊. 2004(03)
[9]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J]. 安立仁. 人文杂志. 2003(06)
[10]浅析我国经济中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J]. 陈丽珍,张乃平. 宏观经济管理. 2001(03)
本文编号:3371376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产品供给有效性的说明
2.1 产品的生产属性
2.2 有效供给
2.3 热电产品有效性说明
第三章 企业热电利用实例
3.1 实例
3.2 中国建设小型热电厂的相关政策说明
3.3 各企业热电产品有效性分析
3.4 热电联产政策的本质
3.5 热电联产方案选择的市场边界条件
3.6 企业分类说明
第四章 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损失模型
4.1 劳动量损失模型
4.2 研究劳动损失的意义
4.3 劳动者差异
4.4 企业熵
4.5 影响企业熵的因素
4.6 偏离角α
第五章 影响企业劳动量损失的因素
5.1 劳动者素质
5.2 企业组织
5.3 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5.4 企业外部约束和产业政策
5.5 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
5.6 资金要素
5.7 投资需求
5.8 行政推动力
5.9 资源禀赋
第六章 劳动与资金的关系
6.1 劳动力市场
6.2 资本市场
6.3 技术水平提高的途径
6.4 劳动损失评价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对策
7.3 学术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 吴延兵. 经济研究. 2008(08)
[2]商业银行调整资本结构的新途径[J]. 刘谷莎. 当代经济. 2007(06)
[3]中国近十五年来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水平评价[J]. 成金华,陈军,段平忠. 中国软科学. 2006(11)
[4]浅析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研发及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鼓励措施[J]. 马会华,王凤敏.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6(03)
[5]论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无效供给问题[J]. 刘云,贺祥民. 市场论坛. 2005(12)
[6]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J]. 顾昕.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7]有效供给理论的现实性[J]. 黄焕金. 中国经济问题. 2005(02)
[8]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研究[J]. 陈端计. 天中学刊. 2004(03)
[9]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J]. 安立仁. 人文杂志. 2003(06)
[10]浅析我国经济中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J]. 陈丽珍,张乃平. 宏观经济管理. 2001(03)
本文编号:337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7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