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4:06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供需愈发紧张和环境危机的加深,能源与电力行业需要加快向绿色、低碳和高效转型。在此背景下,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快速发展,能源与电力系统供需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然而,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且其价格不仅居于高位,而且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与传统的发电能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区域多能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供需结构。因此,开展基于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的电力系统低碳调度研究,能有效协调传统发电方式与新兴发电方式的运行,对于促进我国的电力工业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电力系统低碳调度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对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基于煤炭价格预测的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计及输电容量约束的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基于能源环境效率的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电力系统低碳调度顶层设计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第一,对当前我国的资...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论文主要内容框架图??Figl-1?Framework?of?main?contents??1.3.2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呕域多能源体”的目标??“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多元化”和能源利??用方式“一体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降低??传统能源的浪费,使我国能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旨在改变我国能源规划建设的无序状况,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2、“区域多能源体”的基本结构??“区域多能源体”的规划建设可分为区域内和跨区域两个层面。??在区域层面,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燃料生产供应、电力生产、电能??传输、需求侧用电四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协同;二是在以上四个环节,多利1能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协同。??在跨区域层面,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多能源体”之间资源禀赋的不同,依托特高??压电网等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平台,充分利用每个“区域多能源体”的优势弥补其他‘‘区??域多能源体”的不足之处,做到“区域多能源体”间的有效协同。下图为区域层面与跨??区域层面“区域多能源体”基本架构。??燃料生产供应环节?电力生产环节??
.2.2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1、分布式发电规划不能适应国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近年来,世界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峻,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相应的能??战略方针,寻找可替代能源以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能??资源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天然气、石油储量尤??匮乏,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1%和7.7%,煤炭储量较多,但??仅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6%;且我国33%的能源利用率也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 张岩,史琼,田翠香. 现代商贸工业. 2012(18)
[2]我国清洁能源碳减排效益分析及发展顺序[J]. 刘兰菊. 水电能源科学. 2012(08)
[3]计及风电出力惩罚成本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J]. 董晓天,严正,冯冬涵,郭军,胡殿刚,夏天,杨延辉. 电网技术. 2012(08)
[4]日本的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对太阳能发电扶持制度的分析[J]. 奏美鸣. 科学学研究. 2012(07)
[5]对低碳经济的再审视[J]. 赵施迪,杨德才. 中国发展. 2012(03)
[6]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多目标随机优化调度[J]. 孙惠娟,彭春华,易洪京.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05)
[7]采用条件风险方法的含风电系统安全经济调度[J]. 周任军,姚龙华,童小娇,彭莎,李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01)
[8]节能发电调度低碳潜力的预测方法[J]. 陈柔伊. 南方电网技术. 2011(06)
[9]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 曾鸣,吕春泉,田廓,董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23)
[10]大规模风电接入电力系统调度模式的经济性比较[J]. 张粒子,周娜,王楠.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22)
博士论文
[1]绿色发电调度模式和模型研究[D]. 谢国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2]考虑负荷和风电随机变化的电力系统概率最优潮流问题研究[D]. 李雪.上海大学 2009
[3]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D]. 韩爽.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硕士论文
[1]含风电场的多目标低碳电力系统调度研究[D]. 董兴华.燕山大学 2012
[2]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节能发电调度研究[D]. 李现忠.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含风电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的条件风险方法研究[D]. 姚龙华.长沙理工大学 2011
[4]基于满意度的多目标电力调度优化研究[D]. 吴凤洁.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5]基于低碳排放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评价模型研究[D]. 王春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0
[6]含大型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最大输电能力计算[D]. 孙玮.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03040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论文主要内容框架图??Figl-1?Framework?of?main?contents??1.3.2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呕域多能源体”的目标??“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多元化”和能源利??用方式“一体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降低??传统能源的浪费,使我国能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多能源体”规划??建设旨在改变我国能源规划建设的无序状况,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2、“区域多能源体”的基本结构??“区域多能源体”的规划建设可分为区域内和跨区域两个层面。??在区域层面,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燃料生产供应、电力生产、电能??传输、需求侧用电四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协同;二是在以上四个环节,多利1能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协同。??在跨区域层面,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多能源体”之间资源禀赋的不同,依托特高??压电网等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平台,充分利用每个“区域多能源体”的优势弥补其他‘‘区??域多能源体”的不足之处,做到“区域多能源体”间的有效协同。下图为区域层面与跨??区域层面“区域多能源体”基本架构。??燃料生产供应环节?电力生产环节??
.2.2区域多能源体框架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1、分布式发电规划不能适应国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近年来,世界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峻,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相应的能??战略方针,寻找可替代能源以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能??资源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天然气、石油储量尤??匮乏,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1%和7.7%,煤炭储量较多,但??仅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6%;且我国33%的能源利用率也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 张岩,史琼,田翠香. 现代商贸工业. 2012(18)
[2]我国清洁能源碳减排效益分析及发展顺序[J]. 刘兰菊. 水电能源科学. 2012(08)
[3]计及风电出力惩罚成本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J]. 董晓天,严正,冯冬涵,郭军,胡殿刚,夏天,杨延辉. 电网技术. 2012(08)
[4]日本的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对太阳能发电扶持制度的分析[J]. 奏美鸣. 科学学研究. 2012(07)
[5]对低碳经济的再审视[J]. 赵施迪,杨德才. 中国发展. 2012(03)
[6]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多目标随机优化调度[J]. 孙惠娟,彭春华,易洪京.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05)
[7]采用条件风险方法的含风电系统安全经济调度[J]. 周任军,姚龙华,童小娇,彭莎,李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01)
[8]节能发电调度低碳潜力的预测方法[J]. 陈柔伊. 南方电网技术. 2011(06)
[9]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 曾鸣,吕春泉,田廓,董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23)
[10]大规模风电接入电力系统调度模式的经济性比较[J]. 张粒子,周娜,王楠.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22)
博士论文
[1]绿色发电调度模式和模型研究[D]. 谢国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2]考虑负荷和风电随机变化的电力系统概率最优潮流问题研究[D]. 李雪.上海大学 2009
[3]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D]. 韩爽.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硕士论文
[1]含风电场的多目标低碳电力系统调度研究[D]. 董兴华.燕山大学 2012
[2]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节能发电调度研究[D]. 李现忠.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含风电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的条件风险方法研究[D]. 姚龙华.长沙理工大学 2011
[4]基于满意度的多目标电力调度优化研究[D]. 吴凤洁.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5]基于低碳排放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评价模型研究[D]. 王春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0
[6]含大型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最大输电能力计算[D]. 孙玮.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0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50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