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04:22
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制造系统呈现出需求规模与结构不确定性、高技术集成性、平战时期需求的不均衡性、战时保障的快速供应性、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性以及军民结合性等复杂性特征。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的需求特点与需求规律对其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以及保障策略提出了全新的革命与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适应传统机械化战争的武器装备“预置储备”模式在新的需求状况下日益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其储备方式的静态性与刚性、运作成本的高负担性、军事目标的模糊性已不能保证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产生了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的“强需求”与现有制造系统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正是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矛盾而提出来的。本文基于“大制造”概念,围绕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综合运用敏捷动员理论、快速扩散理论、协同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理论体系与支持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提出了制造能力的概念集成模型,给出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特点与功能。其次从制造能力储备的目标侧,着重从时间维、成本维、质...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课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生产动员理论研究现状
1.3.2 两用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现状
1.3.3 制造能力储备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体系
2.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1.1 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制造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2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特点
2.2.1 动态性
2.2.2 网络系统性
2.2.3 协同性
2.2.4 应变性
2.3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功能
2.3.1 资源集成功能
2.3.2 协调功能
2.3.3 威慑功能
2.3.4 技术溢出功能
2.4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目标侧
2.4.1 时间维
2.4.2 成本维
2.4.3 质量维
2.4.4 数量维
2.4.5 柔性维
2.5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能力束
2.5.1 研发能力
2.5.2 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2.5.3 快速变批量生产能力
2.5.4 协同管理能力
2.6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
2.6.1 制造能力储备多维框架结构
2.6.2 研发与生产协作配套关系
2.6.3 技术流动与研发生产协同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构建机理
3.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溯源
3.1.1 现实溯源
3.1.2 理论溯源
3.2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需求机理
3.2.1 信息化战争需求
3.2.2 国防战略需求
3.2.3 面向台海战争的武器装备需求
3.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约束机理
3.3.1 体制机制约束
3.3.2 资源力约束
3.3.3 经济力约束
3.3.4 规律性双重约束
3.4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构建规划机理
3.4.1 制造能力储备需求分析
3.4.2 制造能力储备目标设定
3.4.3 目前制造能力评估
3.4.4 制造能力缺口分析
3.4.5 制造能力储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研发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4.1 武器装备研发概述
4.1.1 武器装备研发活动特点
4.1.2 国外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4.1.3 中国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4.2 基于松散耦合的武器装备细胞式研发网络
4.2.1 松散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4.2.2 细胞式研发网络结构模型
4.2.3 细胞式网络结构的松散耦合性
4.2.4 细胞网络结构耦合机理
4.3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
4.3.1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涵义
4.3.2 预研技术供应链特征
4.3.3 美军武器装备预研的主要内容
4.4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
4.4.1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涵义
4.4.2 两用能力研发类型
4.4.3 武器装备研发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两用技术流动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5.1 两用技术与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5.1.1 两用技术概念
5.1.2 两用技术流动概念
5.1.3 两用技术储备与制造能力储备的关系
5.2 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5.2.1 Yong-Tae Park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5.2.2 Hai Zhuge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5.2.3 两用技术流动的空间路径模式
5.2.4 基于军民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5.3 两用技术流动的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5.3.1 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差异性溯源
5.3.2 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5.4 两用政策模型与两用政策体系
5.4.1 两用政策涵义
5.4.2 两用政策适用的条件和原则
5.4.3 两用政策体系
5.5 两用技术流动的案例分析
5.5.1 两用技术流动过程
5.5.2 两用技术流动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6.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观
6.1.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涵义
6.1.2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多维度
6.1.3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集成
6.1.4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可拓学选择方法
6.2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生产模式
6.2.1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结构模型
6.2.2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可拓模式
6.2.3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RKCQ 流模型
6.2.4 可拓制造能力扩散域
6.3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体系结构
6.3.1 核心理念层
6.3.2 过程层
6.3.3 使能技术层
6.3.4 环境需求层
6.4 案例分析
6.4.1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简介
6.4.2 生产协作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运作策略
7.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的预案管理系统
7.2 武器装备“预备役”生产企业运行方式
7.2.1 “预备役”生产企业的概念
7.2.2 “预备役”生产企业运作策略
7.3 两用技术储备策略与方式
7.3.1 建立两用技术流动的体制机制
7.3.2 大力发展两用高技术园区
7.3.3 两用技术储备管理方式
7.4 制造能力储备快速转换的支持策略
7.4.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敏捷转换链
7.4.2 加强制造能力储备主体协调管理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00695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课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生产动员理论研究现状
1.3.2 两用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现状
1.3.3 制造能力储备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体系
2.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1.1 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制造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2.2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特点
2.2.1 动态性
2.2.2 网络系统性
2.2.3 协同性
2.2.4 应变性
2.3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功能
2.3.1 资源集成功能
2.3.2 协调功能
2.3.3 威慑功能
2.3.4 技术溢出功能
2.4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目标侧
2.4.1 时间维
2.4.2 成本维
2.4.3 质量维
2.4.4 数量维
2.4.5 柔性维
2.5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能力束
2.5.1 研发能力
2.5.2 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2.5.3 快速变批量生产能力
2.5.4 协同管理能力
2.6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
2.6.1 制造能力储备多维框架结构
2.6.2 研发与生产协作配套关系
2.6.3 技术流动与研发生产协同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构建机理
3.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溯源
3.1.1 现实溯源
3.1.2 理论溯源
3.2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需求机理
3.2.1 信息化战争需求
3.2.2 国防战略需求
3.2.3 面向台海战争的武器装备需求
3.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约束机理
3.3.1 体制机制约束
3.3.2 资源力约束
3.3.3 经济力约束
3.3.4 规律性双重约束
3.4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构建规划机理
3.4.1 制造能力储备需求分析
3.4.2 制造能力储备目标设定
3.4.3 目前制造能力评估
3.4.4 制造能力缺口分析
3.4.5 制造能力储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研发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4.1 武器装备研发概述
4.1.1 武器装备研发活动特点
4.1.2 国外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4.1.3 中国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4.2 基于松散耦合的武器装备细胞式研发网络
4.2.1 松散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4.2.2 细胞式研发网络结构模型
4.2.3 细胞式网络结构的松散耦合性
4.2.4 细胞网络结构耦合机理
4.3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
4.3.1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涵义
4.3.2 预研技术供应链特征
4.3.3 美军武器装备预研的主要内容
4.4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
4.4.1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涵义
4.4.2 两用能力研发类型
4.4.3 武器装备研发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两用技术流动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5.1 两用技术与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5.1.1 两用技术概念
5.1.2 两用技术流动概念
5.1.3 两用技术储备与制造能力储备的关系
5.2 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5.2.1 Yong-Tae Park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5.2.2 Hai Zhuge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5.2.3 两用技术流动的空间路径模式
5.2.4 基于军民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5.3 两用技术流动的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5.3.1 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差异性溯源
5.3.2 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5.4 两用政策模型与两用政策体系
5.4.1 两用政策涵义
5.4.2 两用政策适用的条件和原则
5.4.3 两用政策体系
5.5 两用技术流动的案例分析
5.5.1 两用技术流动过程
5.5.2 两用技术流动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6.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观
6.1.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涵义
6.1.2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多维度
6.1.3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集成
6.1.4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可拓学选择方法
6.2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生产模式
6.2.1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结构模型
6.2.2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可拓模式
6.2.3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RKCQ 流模型
6.2.4 可拓制造能力扩散域
6.3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体系结构
6.3.1 核心理念层
6.3.2 过程层
6.3.3 使能技术层
6.3.4 环境需求层
6.4 案例分析
6.4.1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简介
6.4.2 生产协作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运作策略
7.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的预案管理系统
7.2 武器装备“预备役”生产企业运行方式
7.2.1 “预备役”生产企业的概念
7.2.2 “预备役”生产企业运作策略
7.3 两用技术储备策略与方式
7.3.1 建立两用技术流动的体制机制
7.3.2 大力发展两用高技术园区
7.3.3 两用技术储备管理方式
7.4 制造能力储备快速转换的支持策略
7.4.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敏捷转换链
7.4.2 加强制造能力储备主体协调管理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800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80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