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中国石油资源安全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23:37
新世纪前期,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特别是石油的安全问题最引人关注。国内外研究石油安全的学者很多,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完整地研究中国石油安全的研究成果十分鲜见。 论文从供应链的视角将石油安全问题进行分解研究,利用灰色关联、灰色预测、系统动力学、k-means聚类分析、AHP等多种理论对研究过程进行科学化、理论化处理,为我国进行石油安全分析决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石油进口安全性分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行了预测。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我国石油需求进行了预测。对我国石油进口的供应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输风险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石油安全进口的数学模型。 (2)石油储备方式优化分析。利用灰色关联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各种石油储备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近期、远期石油储备方式,并对海上储油方式和地下盐穴储油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3)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利用灰色关联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我国沿海石油储备基地进行了选址;利用最大覆盖模型对我国内陆地区石油储备基地进行了选址;同时对边疆地区石油储备基地进行了选址研究。 (...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1 经济意义
1.3.2 政治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石油安全相关概念
2.1.1 石油安全概念
2.1.2 石油安全涵义
2.2 石油安全理论
2.2.1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
2.2.2 界定石油安全的标准
2.2.3 石油安全理论评述
2.3 石油供应链
2.3.1 供应链的定义
2.3.2 石油供应链的定义
2.4 石油供应链安全的界定
第三章 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性分析
3.1 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
3.1.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3.1.2 基于GM(1,2)模型的石油消费依存度预测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需求系统模型及预测分析
3.2.1 石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2.2 石油需求系统的仿真预测
3.3 石油需求系统的政策模拟
3.4 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性分析
3.4.1 石油进口风险因素分析
3.4.2 石油进口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石油储备方式优化分析
4.1 研究理论基础
4.1.1 区间数预备知识
4.1.2 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
4.2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方式
4.3 我国石油储备方式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4.3.1 石油储备方式因素指标的原始数据
4.3.2 定性指标定量化
4.3.3 引入心态指标进行区间数评价和决策
4.4 海上和地下盐穴石油储备可行性分析
4.4.1 海上石油储备
4.4.2 盐穴储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研究
5.1 相关理论基础
5.2 沿海港口城市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2.1 沿海港口城市选址的指标
5.2.2 沿海港口城市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3 中部地区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4 我国边疆地区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配置研究
6.1.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配置原则
6.1.2 储备基地石油最优储备模型
6.1.3 我国各储备基地原油配置情况
6.2 k-means聚类理论及评价指标
6.2.1 k-means聚类理论
6.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6.2.3 各地区原油消费预测
6.2.4 各地区原油生产预测
6.2.5 各地区GDP预测
6.2.6 各地区人口预测
6.3 中国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1 2010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2 2014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3 2019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战略石油应急调度研究
7.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动用的条件
7.1.1 美国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2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3 德国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4 我国石油储备动用条件的确定
7.2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调度原则
7.3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调度数学模型
7.3.1 平衡运输模型
7.3.2 不平衡运输模型
7.3.3 模型中的成本说明
7.4 一期储备基地的调度方案
7.4.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4.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 一期和二期储备基地的协同调度方案
7.5.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3 安全为Ⅴ、Ⅳ和Ⅲ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4 安全为Ⅴ、Ⅳ、Ⅲ和Ⅱ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5 安全为Ⅰ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 一期、二期和三期储备基地的协同调度方案
7.6.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3 安全为Ⅴ、Ⅳ和Ⅲ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4 安全为Ⅴ、Ⅳ、Ⅲ和Ⅱ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5 安全为Ⅰ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石油安全保障政策建议
8.1 扩展石油进口渠道
8.2 开发利用石油的替代资源
8.3 石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政策矩阵
8.4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应急联动机制
8.4.1 应急联动体系
8.4.2 应急联动机制
8.4.3 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
8.5 中国战略石油应急体系协同性评价
8.5.1 协同学概述
8.5.2 中国石油应急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8.5.3 中国石油应急协同性评价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00698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1 经济意义
1.3.2 政治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石油安全相关概念
2.1.1 石油安全概念
2.1.2 石油安全涵义
2.2 石油安全理论
2.2.1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
2.2.2 界定石油安全的标准
2.2.3 石油安全理论评述
2.3 石油供应链
2.3.1 供应链的定义
2.3.2 石油供应链的定义
2.4 石油供应链安全的界定
第三章 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性分析
3.1 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
3.1.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3.1.2 基于GM(1,2)模型的石油消费依存度预测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需求系统模型及预测分析
3.2.1 石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2.2 石油需求系统的仿真预测
3.3 石油需求系统的政策模拟
3.4 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性分析
3.4.1 石油进口风险因素分析
3.4.2 石油进口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石油储备方式优化分析
4.1 研究理论基础
4.1.1 区间数预备知识
4.1.2 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
4.2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方式
4.3 我国石油储备方式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4.3.1 石油储备方式因素指标的原始数据
4.3.2 定性指标定量化
4.3.3 引入心态指标进行区间数评价和决策
4.4 海上和地下盐穴石油储备可行性分析
4.4.1 海上石油储备
4.4.2 盐穴储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研究
5.1 相关理论基础
5.2 沿海港口城市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2.1 沿海港口城市选址的指标
5.2.2 沿海港口城市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3 中部地区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4 我国边疆地区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配置研究
6.1.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配置原则
6.1.2 储备基地石油最优储备模型
6.1.3 我国各储备基地原油配置情况
6.2 k-means聚类理论及评价指标
6.2.1 k-means聚类理论
6.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6.2.3 各地区原油消费预测
6.2.4 各地区原油生产预测
6.2.5 各地区GDP预测
6.2.6 各地区人口预测
6.3 中国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1 2010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2 2014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3.3 2019年各地区石油短缺聚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战略石油应急调度研究
7.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动用的条件
7.1.1 美国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2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3 德国石油储备动用方式
7.1.4 我国石油储备动用条件的确定
7.2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调度原则
7.3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急调度数学模型
7.3.1 平衡运输模型
7.3.2 不平衡运输模型
7.3.3 模型中的成本说明
7.4 一期储备基地的调度方案
7.4.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4.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 一期和二期储备基地的协同调度方案
7.5.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3 安全为Ⅴ、Ⅳ和Ⅲ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4 安全为Ⅴ、Ⅳ、Ⅲ和Ⅱ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5.5 安全为Ⅰ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 一期、二期和三期储备基地的协同调度方案
7.6.1 安全为Ⅴ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2 安全为Ⅴ和Ⅳ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3 安全为Ⅴ、Ⅳ和Ⅲ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4 安全为Ⅴ、Ⅳ、Ⅲ和Ⅱ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6.5 安全为Ⅰ级的地区调度方案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石油安全保障政策建议
8.1 扩展石油进口渠道
8.2 开发利用石油的替代资源
8.3 石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政策矩阵
8.4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应急联动机制
8.4.1 应急联动体系
8.4.2 应急联动机制
8.4.3 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
8.5 中国战略石油应急体系协同性评价
8.5.1 协同学概述
8.5.2 中国石油应急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8.5.3 中国石油应急协同性评价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00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4000698.html
上一篇:非洲主要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