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科技、产业如何实现三融合:广东佛山案例
本文关键词:区域金融、科技、产业如何实现三融合:广东佛山案例
【摘要】:本文创新性地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区域金融、科技和产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运行过程及其发展机理,从而有效地揭示系统要素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基于佛山的现实案例,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的动力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和产业主体要素的协同能力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政府与市场力量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则主导作用不同,投入产出效率亦不相同。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产业金融 系统动力学
【基金】:佛山市金融学会2014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2014年佛山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资助
【分类号】:F124.3;F832.7;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佛山市明确提出探索“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即立足佛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聚集社会资本搭建资本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激发金融资本和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明喜;;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年01期
2 戴志敏;罗峥;;科技进步对金融创新活动促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1期
3 陈迅;李广周;;基于DEA的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新桥;余吉安;;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发展力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翔;储飞;;基于DEA方法的江苏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05期
3 于海琪;;如何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科技发展的融合与共赢[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09期
4 曹梦子;张鑫;;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效率分析[J];经济论坛;2009年24期
5 陈迅;陈军;;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6 陈迅;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9年06期
7 卢回;许婷;;浅议IT技术创新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以江西农村信用社为例[J];老区建设;2009年22期
8 姜勇;徐敏;;基于DEA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4年01期
9 谢颖昶;;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作用——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J];技术经济;2014年02期
10 封北麟;;我国科技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及财政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正银;邓好霞;刘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的耦合评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戴锋;吴松涛;刘靖旭;李天河;;经济发展力的蓄积与释放:方式,模型与实证[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戴锋;梁玲;秦子夫;;产业发展力的衍生过程模型及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徐玉莲;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公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西部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2 尹俊霞;环渤海地区科技创新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道平,梁爱华,李树丞;区域PREE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2 蒋志华;顾振海;;西部12省经济发展状况对比研究——基于聚类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5期
3 张首魁;曹钢;;基于DEA的我国西部省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1期
4 马俊;马双强;;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基于2006年数据的主成分因子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32期
5 樊宏;林健;;中国14省区经济运行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年18期
6 马俊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1期
7 陈长杰,傅小锋,马晓微,魏一鸣;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筱智,武胜利;西部大开发要注重研究区域金融[J];西安金融;2000年03期
2 张凤超,袁清瑞;试论区域金融成长[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3 黄华龙;对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2年01期
4 沈洪溥,周立群;国内区域金融控股体系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5 杨鼎美;区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J];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6 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7 张企元;;防化区域性金融风险 维护区域金融稳定[J];河北金融;2004年11期
8 张宗成 ,程明英;区域金融稳定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构想[J];甘肃金融;2005年07期
9 赵彦华;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金融稳定[J];理论学习;2005年09期
10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运行绩效与金融稳定评估[J];华北金融;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祖杰;;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涛;区域金融失调已成均衡发展重大阻碍[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曾会生;周小川:区域金融改革试点仍会常见[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构建安徽特色 区域金融体系[N];安徽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文绩;“区域金融”大有可为[N];上海金融报;2006年
5 韩杨;亚行行长:维持区域金融稳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郭茹;央行上海总部:区域金融稳定重要性明显提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赵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基层央行大有作为[N];金融时报;2012年
8 见习记者 樊永锋;城商行试水区域金融协作[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9 钟禾;国有银行跨区域金融服务大有可为[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谷秀军等;区域金融报告凸显央行强大调研能力[N];金融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松花;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杨圣奎;中国区域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洪慈;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申俊华;基于多层次增长极的我国区域金融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孙玲;区域金融差异内在形成机制和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董金玲;江苏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问题及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蒋瑞波;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区域金融成长差异[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吴秀利;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生态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3 王君芬;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蒋琴;构建我国基层央行区域金融稳定评估体系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严丽娟;广西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孙悦;区域金融创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卢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区域金融差异化[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杨颖;中部崛起的区域金融政策支持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李蕊;我国区域金融结构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裴志杰;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59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05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