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最优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视野下最优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最优储蓄率 理想最优储蓄率 主成分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借助菲尔普斯的"黄金律水平",研究了全球108个国家的最优储蓄率与实际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国家表现出最优储蓄率围绕实际储蓄率上下波动。考虑到各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经济增长预期为变量的理想最优储蓄率,得出能达到国家预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储蓄率水平。最后,综合影响储蓄率的经济性、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储蓄率的各类因素,发现这些因素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发生改变。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最优储蓄率 理想最优储蓄率 主成分回归分析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条件约束的人民币国际化情景模拟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3BGJ038)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一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资助
【分类号】:F831.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储蓄率高低和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关系经济发展质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早在1986年,李健(1986)就对中国的储蓄现状进行了分析。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储蓄如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将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也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高储蓄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3 刘苏华;郭晓峰;;居民储蓄变动与经济增长及银行业之间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6年14期
4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5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6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7 徐亚平;;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8 邢孝兵;朱钟棣;;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储蓄率与长期贸易模式[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9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10 李健;储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198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飞;;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汇率风险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4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赵晓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彬;;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囚徒困境”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7 徐云鹏;张旭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玉;;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9 陈飞翔;黎开颜;刘佳;;“Lock-in Effect” to Be Blame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3期
10 郝琳琳;李林;;河北省资本存量的估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章;杜会永;;消费需求变化与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岳阳;;十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盲点与对策[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阮艺华;;财政分权、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发挥效力了吗?[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7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9 贺振华;;相对收入、政治决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关于社会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巍;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海明;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波;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福利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2 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3 陈文君;;金融结构逆向倾斜下的金融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01期
4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5 徐伟,郭为;民间金融与省际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6 孙奉军;;金融结构协调与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其原则[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7 朱启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深化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06年04期
8 邓光亚;唐天伟;;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年05期
9 伍海华,张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5期
10 马丁·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6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06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