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区域金融效率差异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区域金融效率差异的影响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发展至今,金融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金融是一种资源,金融效率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发展的高低是以金融资源是否合理运用来衡量的,只有达到金融资源的量与质的统一才能达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1997年后,国有银行聚集驻扎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并且吸引大量新兴金融机构的加入,金融活动频繁,而经济落后的地区金融活动和规模明显偏低,金融运行效率也相对落后,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周小川2004年提出生态金融,众多学者把目光转移到生态金融问题的研究,从金融生态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效率是基于系统和资源的二元视角下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新突破。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差异明显,这些都已成为金融体系的短板和金融改革的软肋金。我国区域间金融效率的差异现状到底如何?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是否是导致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究竟是对金融效率的作用究竟有何不同?本文以微观层面金融主体的投入和产出为重点,探析微观层面金融机构效率区域差异的微观形成机理,采用的super SBM模型测算出了1999-2014年全国31个省的金融效率,用泰尔指数比较各省金融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差异,发现我国金融效率的差异来源于省际层面的差异。本文将金融生态环境划分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规模、政府作用以及诚信与社会基本保障环境,对各部分环境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后,发现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部分环境也存在区域差异,以需求追随理论、金融政策区域效应理论、区域金融中心理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为基础,从机理上探讨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金融效率的关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部分对区域金融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中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的规模对金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呈正向推动作用,政府的作用对二者均有明显有反向抑制作用,而社会保障水平对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对金融效率也有正向作用,诚信环境对金融效率影响不是非常显著,最后提出了培养不同区域的特色经济竞争力、缩小区域间市场化差异、放开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限制和缩小区域间教育和社会保障投入差异的政策来缓解区域金融效率的不均衡。
【关键词】:金融生态 金融效率 泰尔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研究综述11-17
- 1.2.1 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11-13
- 1.2.2 区域金融效率的研究13-14
- 1.2.3 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相关性研究14-16
- 1.2.4 文献简评16-17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17-19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17-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4 本文的创新19-21
- 第2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金融效率的理论基础21-33
- 2.1 金融生态理论21-22
- 2.2 区域金融生态体系的构成22-25
- 2.2.1 金融生态主体22
- 2.2.2 区域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22-25
- 2.3 区域金融效率的相关理论25-33
- 2.3.1 金融发展理论25-28
- 2.3.2 金融效率论28-30
- 2.3.3 区域金融理论30-33
- 第3章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33-49
- 3.1 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33-39
- 3.1.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33-35
- 3.1.2 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描述性分析35-39
- 3.2 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39-49
- 3.2.1 模型与指标的选择39-43
- 3.2.2 区域金融效率描述性分析43-45
- 3.2.3 区域金融效率差异的分析45-49
- 第4章 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区域金融效率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49-56
-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49-52
- 4.1.1 经济基础与金融效率49
- 4.1.2 政府主导作用与金融效率49-50
- 4.1.3 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效率50-51
- 4.1.4 诚信环境和社会保障与金融效率51-52
- 4.2 模型的构建52-53
- 4.3 实证检验53-56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56-61
- 5.1 研究结论56-58
- 5.2 启示与建议58-61
- 5.2.1 资源引入与产业转型共同推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竞争力58-59
- 5.2.2 减少落后区域政府干预,缩小区域间市场化差异59
- 5.2.3 放开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限制,鼓励金融创新59-60
- 5.2.4 缩小区域间教育和社会保障投入差异,,加强诚信体系建设60-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论文发表及科研参与情况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3期
2 杨崎筠;;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五忧”[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5期
3 郝厚璋;生态环境:一要保护二要建设[J];发展;2001年07期
4 俞文煜;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12期
5 杨阳;每年数万人青海挖虫草 掠夺式采挖破坏生态环境[J];价格与市场;2002年08期
6 郭谊;保护社会文明生态环境[J];计划与市场;2002年02期
7 吴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失灵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2年02期
8 樊友举 ,何寿强 ,张季纲;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山区人民致富——川北山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06期
9 李光琦;张天锁;王建洲;朱成坤;;段家峡水库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J];科学大众;2006年09期
10 程诚;胡浩俊;张书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交互效应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陆媛媛;宁夏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关系测度[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年立辉;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彭雨晨;内江—荣县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高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7 黎显平;北京城市动态扩展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8 胡丹丹;网络生态环境下的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9 周淑贤;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10 郭静静;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13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11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