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道国监管环境 外资银行占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流动已经成为过去数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下,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国家的经济金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外资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流动形式,在过去十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和外资银行占比明显增加,外资银行在东道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外资银行占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国际化下对跨国金融监管、东道国监管的要求也持续提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监管领域再度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目前对东道国监管环境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为对以前的研究来说,全球范围、可对比的监管数据难以获得。但是,Barth et al. (1999,2003,2007,2011)主导发表的全球银行监管调查报告帮助克服了数据使用问题,提供了1999-2011年180个国家详细、系统的监管指标数据。本文将选取其中五项关键监管指标,立足折衷理论的区位优势,实证检验东道国监管环境是外资银行占比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弥补目前研究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影响尚不充分的不足,为未来外资银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丰富外资银行国际经营的动机研究,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国际金融格局深刻变化下改善监管政策和措施等实践领域提供依据。本文第二章回顾了前期文献关于驱动外资银行参与的原因和其他影响外资银行参与的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方面阐述。所有权优势包括外资银行规模、管理、技术优势,内部化优势指外资银行海外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早期文献研究外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主要关注发达国家1970年代到1980年代外资银行进入和国际银行业务,研究发现支持银行开展国外业务为他们国内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假设。但是在包含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并没有发现重要关系。相对于“跟随客户”动机,驱动外资银行参与的重要一致迹象是当地市场机会,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倾向于进入经济规模和增速增长的国家。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市场机会,东道国与母国地理位置邻近、经济文化的联系,东道国监管环境。经济文化的联系驱动外资银行参与也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双边距离、接壤、语言相同、有相同殖民限制、法律和管理环境相似都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因素。总的来说,大量证据表明东道国市场机会、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经济文化和制度相似性会影响外资银行的参与。相比于这些影响因素大量的证实研究,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参与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验证了对外资银行进入形成阻碍的监管环境的重要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是没有将全世界的外资银行参与纳入研究范围,对东道国监管环境因素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本文将立足区位优势理论,使用世界范围的东道国五项监管指标,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第三章全面描述了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围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发现期间外资银行取得了快速发展,外资银行数量和外资银行占比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东道国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到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趋势;同时,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更加倾向于国际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更加倾向于区域化。具体来说,第一,1995年到2009年外资银行取得快速发展。期间全球银行总数量较稳定1995年有3894家到2009年有3910家,而外资银行数量从774家增长到1334家,外资银行占比从20%增长到34%。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数量增长最明显。新兴市场外资银行数量增长最多,从1995年330家增加了239家到2009年569家。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占比增长最多,占比从1995年的24%增加了22个百分点到2009年的46%。第二,东道国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道国外资银行份额方面,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外资银行份额从31%下降到25%,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份额从23%增加到29%。第三,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大多跨越所处区域进行风险投资,而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超过70%的银行倾向于在所处区域进行投资,所以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实际上更加国际化,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更加区域化。第四,分析了在中国运营的外资银行发展情况和中国作为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发现中国外资银行发展缓慢,参与度极低,并且中国的监管环境较严格,特别是对外资银行限制较多。2009年中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为18%,全球东道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均值为47%,中国排在137个存在外资银行数量占比数据国家的第104名。2009年中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为1%,全球东道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均值为43%,中国排在倒数第三位。说明中国外资银行参与度极低。监管环境方面,中国资本监管非常严格,对外资银行准入、运营都有严格的审批要求。随着中国国际化与进一步开放,中国也正在经历银行监管环境宽松化的改革,就对中国监管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检验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的关系,探讨国家银行监管环境差异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关系。银行监管环境选取了五项指标,包括竞争监管方面的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宽松程度和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资本监管指数、私人监测指数和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首先对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将东道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分别进行检验,即发达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进行关系检验。同时,对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再将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进行关系检验。此外,将2007年作为金融危机影响的节点时间,所以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的检验时间选择包括1996年到2009年期间和2007年到2009年期间,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的检验时间选择包括2004年到2009年期间和2007年到2009年期间。第五章,为文本的结论和展望。检验结果表明国家银行监管环境更加宽松,外资银行占比更高,即外资银行更加倾向于在银行监管环境松散的国家开拓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宽松程度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二,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两项指标的检验结果说明东道国竞争监管越宽松,外资银行参与度越高,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越宽松,外资银行占比越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越少,外资银行占比越高。第三,资本监管指数与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资本监管环境越宽松,金融危机之后对发达国家来说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越高。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东道国资本监管环境越宽松吸引更多外资银行发展,发展中国家资本监管环境宽松带来外资银行资产的扩张。第四,私人监测指数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私人监测环境越宽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金融危机之后对发展中国来说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越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私人监测要求更低,对银行信息披露要求更低的监管环境下,外资银行的参与度更高。第五,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与东道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程度越高,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说明存款保险制度下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越高越吸引外资银行发展,可能因为国内银行不能依靠道德风险获得超额收益,外资银行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环境。总的来说,东道国监管环境越宽松,外资银行占比越高,外资银行参与度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三点。第一,对外资银行参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一次深入分析了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占比的影响。目前有文献研究了对外资银行进入形成阻碍的监管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从涵盖的国家范围上与东道国监管环境数据的选取上都还有很大局限性,没有将全世界的外资银行参与纳入研究范围;而且,进行的东道国监管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不够广泛深入。本文第一次运用监管环境五项重要指标对外资银行占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东道国监管对外资银行发展影响的结论。第二,在研究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关系时,将世界范围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研究,以找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占比影响的差异。同时,对比了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情况。第三,对中国外资银行参与度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和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并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数据有限,本文的实证检验只进行到2009年,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留待继续验证。同时,对未来研究作了一些畅想。由于时间和数据的不足,关于“监管环境宽松,外资银行占比高,外资银行可能会传导流动性冲击和金融危机”这个话题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2012年Pnilipp Schnabl探究了1998年俄罗斯流动性缩紧对国际银行的冲击,并分析了其对秘鲁的传导。提出外资银行会传导金融危机,因为受到冲击的国际银行减少对东道国银行的同业拆借,然后东道国银行相应减少对国内企业的贷款。外资银行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由于目前研究的时间有限和数据有限,无法做出进一步实证,这部分的研究留待未来解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凌燕;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6期
2 刘开宇;对外资银行优势的认识与借鉴[J];当代经理人;2000年S2期
3 朱明奇;盯紧外资银行[J];现代商业银行;2000年02期
4 ;你会不会去外资银行存钱[J];人大研究;2000年07期
5 秦炳贞;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几点认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在华外资银行知多少?[J];真理的追求;2000年10期
7 季恒;对我国外资银行有效监管体系的政策选择和管理问题的研究[J];经济师;2001年11期
8 林晶;对阿根廷外资银行稳定性的分析[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6期
9 刘群;深圳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几点启示[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10 徐薪;浅谈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及其在中国的营销策略[J];武汉金融;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群;;深圳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黄金老;;在华外资银行的注册地分布及其经营特点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3 翁嘉禧;;从《实业计划》要义评述外资在今日中国的发展:以外资银行为轴心[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4 谭宝华;罗希文;;浅析加入WTO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5 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分销渠道发展战略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6 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分销渠道发展战略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7 肖联民;;我国金融信息安全至关重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郭林刚;张成媛;;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刘彬;曾勇;;差异化定价与外资银行进入模式[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2(1)][C];2012年
10 曾文革;陶旭e,
本文编号:1156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15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