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关系分析
本文关键词: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关系分析
【摘要】:增加国内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方。围绕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分析研究成果丰富。关于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却鲜有所闻。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V A 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然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鼓励居民消费的同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加强对银行体系监管,控制金融体系风险;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经营能力,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部;
【分类号】:F126.1;F832
【正文快照】: 问题的提出当今,扩大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国内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方。刺激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议题。消费需求历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分析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青;马健;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2 洪银兴;;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彩霞;吴松强;秦政强;;农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2 田青;;收入分配和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5期
3 朱超;周晔;;储蓄率、经常项目顺差与人口结构变迁[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4 张琼;白重恩;;抚养负担、居民健康与经济增长——影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特征因素[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5 张振;乔娟;;收入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1年06期
6 管卫华;周静;陆玉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7 陈忠斌;蔡东汉;;总消费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总消费分解的经验分析[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1年00期
8 彭建平;李永苍;;FDI直接出口效应和间接出口效应——基于区域视角的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贺书伟;郑珍远;;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和货币需求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易行健;张波;;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政策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世杰;关于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1年12期
2 赵霞;刘彦平;;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3 叶耀明;王胜;;关于金融市场化减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4 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5期
5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6 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3年01期
7 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年12期
8 杭斌,申春兰;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9 孙凤,王玉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年04期
10 赵萍;;中国消费发展趋势与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康;;建立和发展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容回避[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4期
2 张玮;;探讨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及趋势[J];对外经贸;2013年09期
3 林敬耀;积极稳妥推进我省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新型金融体系[J];福建金融;1994年02期
4 顾洪飞,徐玉娟,陈伟,张永华;关于保障金融体系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王建军;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J];上海综合经济;2000年10期
6 陈元;办好银行 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1年12期
7 尚教蔚;;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年03期
8 刘波;浅析政策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J];武汉金融;2002年07期
9 章和杰,姚晓玲;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存在委托人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刘宗华;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立坚;;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金融体系的信息要求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来自韩国的经验教训[A];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1期(总第1期)[C];2001年
3 潘英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制度分析[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白钦先;;构筑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5 潘英丽;;论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宇;于凤芹;喻晓平;刘甲朋;江秀辉;隋鹏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理论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7 王梦可;;迎接WTO挑战的中国银行业[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徐明棋;;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金融安全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婕;“弱势金融体系”该如何构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竹山县委 佘立柱;完善金融体系 助推转型发展[N];十堰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谢元辉;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4年
4 龚震;话语权缺失昭示金融体系沉疴[N];中国工业报;2006年
5 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记者 赵亮;努力构建资本充足功能完善服务高效运行安全的地方金融体系[N];陇东报;2010年
7 丁冰 谢闻麒;贾康:重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杨涛;不妨三方合力构筑养老金融体系[N];中国改革报;2012年
9 记者 李隽;广东力争建多层次地方金融体系备战新三板扩容[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潘绍俊;多层级金融体系 为产业升级护航[N];东莞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鸿运;金融体系的比较、内生演进与中国的选择[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陈阳;中国社会保障金融体系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杨大鹏;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张志杰;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李文;金融体系中的开放式基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孙清;基于金融体系视角的银行稳定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颖;金融体系演进的内因与逻辑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鹏宇;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肖华东;金融体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鹏;我国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永胜;全球金融体系变迁趋势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6 魏强;我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王峰;我国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8 姚毅君;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李慧敏;我国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聂建华;贵州省金融体系效率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26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