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关键词:信用评级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信用评级 应计项目操控 真实活动操控 产权性质
【摘要】:本文运用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种模型,以2006~2012年间存在主体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发债主体在初始信用评级前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盈余管理的方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发债主体在信用评级前存在着盈余管理;并且同时使用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而产权性质削弱了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国有上市公司在信用评级前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832.51;F224
【正文快照】: 引言在我国大力发展信用债券市场的背景下,信用评级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投资者与债券发行方之间的信息中介,通过分析债券发行主体以及债券自身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给出相应的信用等级水平,为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用评级机构主要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振莲;吕聪慧;;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财政研究;2011年06期
2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3 李琦;罗炜;谷仕平;;企业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J];经济研究;2011年S2期
4 何平;金梦;;信用评级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力[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5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年08期
6 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4期
7 蔡春;朱荣;谢柳芳;;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年12期
8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9 孙亮;刘春;;什么决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8年01期
10 顾鸣润;杨继伟;余怒涛;;产权性质、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评论;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2 余灼萍;;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年06期
3 侯晓红;李梦雪;唐祖薇;;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一个综述[J];财会通讯;2011年21期
4 蒋海燕;;所有权性质、审计意见类型与股权融资成本——来自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1年24期
5 李绮;娄月;;基于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33期
6 宋蔚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性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年14期
7 刘果;;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2年15期
8 马文超;;EVA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9年03期
9 李丰也;孙丹;;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盈余管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年09期
10 李丰也;孙丹;;股权再融资、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兆国;刘永丽;何威风;;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亮;刘春;;法律保护、信息环境与信息传染效应:来自乳业危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永杰;;金融生态环境、盈余质量对企业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育辉;魏志华;吴世农;;定向增发的时机选择、停牌操控与控股股东掏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王永杰;;金融生态环境、盈余质量对企业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何威风;;管理者晋升动机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池国华;张传财;;省域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章卫东;邹斌;廖义刚;张蓉星;;定向增发股份解锁后机构投资者减持行为与盈余管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解锁的经验数据[A];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罗进辉;;在建工程、公司治理与盈余价值相关性——来自2002-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董育军;谈多娇;;内部控制缺陷与高管薪酬有效性[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大庞;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视角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徐宁;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安排与制度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鸿;应计质量与资产定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建勇;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苏方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问题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永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郑春艳;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大志;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动机与制约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海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蒋基路;特定应计项的盈余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欢;薪酬契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娄月;基于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乔道恒;关于现金流操纵的实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沈美男;基于审计意见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完善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项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市场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7 戈玉娥;定向增发中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8 潘玲;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监管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周小淞;审计意见对高管薪酬合约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怡孜;利益输送和公司绩效视角下的中国定向增发实施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颖;;关于信用评级对债券回报率的实证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8期
2 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3 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年04期
4 宋献中;李源;;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分析[J];财会月刊;2006年18期
5 徐道宣;石璋铭;;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8年30期
6 蔡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6期
7 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年06期
8 张祥建;郭岚;;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4期
9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1期
10 刘星,徐腾;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煜;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方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志勇;股权激励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鸣;管理层股权激励公司中的盈余管理[D];暨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花;;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的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10期
2 杨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4年09期
3 Neil Hodge;;评级机构忽悠了谁[J];新理财;2008年11期
4 刘佩佩;;创建国家信用评级理论把握国际评级话语权[J];中国金融家;2010年10期
5 赵善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评级研究[J];现代商业;2007年24期
6 孟祥通;马红梅;;我国信用评级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7 戴志敏;金欣;;信用及信用风险的内涵研究[J];浙江学刊;2010年01期
8 黄上国;顾彬;谭政勋;;信用评级业的信息困境与出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金晓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结果质量检验模型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8年05期
10 李湛;徐一骞;;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因素分析——基于Altman的Z计分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清香;胡向丽;俞麟;;产权性质、股权结构与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忆龙;;推展中国的知识产权证券化[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白俊;连立帅;;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与信贷资金配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白俊;连立帅;;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与信贷资金配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沁悦;;国有资产“非经营性”与“经营性”比较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6 张亮亮;黄国良;;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银行贷款的治理效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易成栋;勾婷;;房地产业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以北京为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继光;刘海龙;;基于期权的商业银行总体经济资本测度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10 吴先聪;刘星;;机构投资者对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牧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中方独资局面被打破[N];市场报;2006年
2 闫立良;我国信用评级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N];证券日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 张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障碍与出路[N];金融时报;2008年
4 邓聿文;评级巨头“失误”警示中国评级市场建设[N];中国财经报;2008年
5 胡新;加强评级行业规范建设[N];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潘晓娟;半数受访者支持信用评级机构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通讯员 陈信中;我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将应用企业信用报告[N];浙江日报;2008年
8 ;欧盟财长同意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N];财会信报;2008年
9 毛建庆邋房立群;国际保险业信用评级情况介绍[N];中国保险报;2008年
10 王静;“众诚资信”倾力服务“信用浙江”建设[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剑;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马磊;国家干预模式、产权性质与组织间网络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3 魏立江;基于终极控制人视角的多元化经营及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纪婧;信用评级迁移风险的度量与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苗纪江;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6 王保岳;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刘占国;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先聪;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人的监督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孔庆辉;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潘岳奇;企业资本结构、产权性质与产品市场竞争行为[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克;基于数量化理论Ⅱ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少博;创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邓宏誉;LVQ神经网络在信用评级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4 金晶;基于第三方评级机构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丽丽;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6 贾曼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刘颖;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杨建模;DEA在企业信用评分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金晓燕;我国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结果质量检验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10 蔡颖;CreditMetrics模型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2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28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