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典当业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代山东典当业研究
【摘要】:典当业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南北朝时期的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彻底消失,经历了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古代十分重要的金融组织,典当业通融了资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最重要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抵押贷款的渠道,更为政府机构和富商地主提供了资本生息的途径,在我国的经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山东地区经济繁荣,农业发达,人口数量大,为典当业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土壤。19世纪50年代之前,山东地区的典商、盐商与钱商是实力最强的三大商人群体,可见山东地区典当业的发达程度。随着典当业的发展,山东省内的典当机构在业务经营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办法,每一笔交易中质物的鉴定、利息的制定、典当的手续都要按照规矩严格进行,且各地区典当机构的经营情况根据各地特点不尽相同,出现了地区经营差异化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规范典当行业,当商内部和历代政府都会对当铺进行组织管理,当商内部的管理包括对工作人员的分工和管理、质物的收藏与保管等等,政府对其的管理则在于颁布典当行业的相关法律章程,为其开业和歇业程序、利息的浮动范围、满当期限和违规处罚办法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山东地区的典当行业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山东地区典当业的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鼎盛,但是自此以后,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典当业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发展过程十分曲折,到抗日战争前夕山东地区的当铺已经所剩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战争的频繁致使社会动荡不堪,当铺作为贵重物品和货币的聚集地,非常容易受到抢劫和扰乱。第二,晚清到民国时期,市场上币制混乱,货币常常跌价,通货膨胀时常发生,再加上各路军阀滥发纸票强制使用,导致了典当行业的严重亏损,加速了其衰落过程。第三,从清代对典当业征税开始,税率就不断增高,各项杂税苛捐也逐年增加,还有官方的强制借款,都使当铺经营者的负担更为沉重。第四,与典当行有着重复功能的钱庄、钱柜、近代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在晚清民国时期逐渐兴起,并且相对于机制陈旧的典当行更为现代化,导致了典当行原有顾客的流失。第五,近代以来,社会处于动荡之中,频繁的天灾人祸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当户难以赎回质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当铺积压了大量的质物低价拍卖,致使其无法回笼资金。第六,典当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交易具有一定的时间差,资金的流动较慢,需要向银行、钱庄贷款维持经营。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典当业近代以来的持续衰落,直到新中国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典当业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典当业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复出,由于填补了现代银行贷款业务的一些空缺,现代典当业受到广大中小企业家和城市居民的青睐,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重新对典当市场进行规范,典当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新时期的典当业与近代中国的典当业在业务范围、质物的种类、典当手续和经营对象上都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典当业的一些新特点,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F83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玺;元代山东经济述略[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高凤林;隋唐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特点[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3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03期
4 温书义;;1998年《山东年鉴》出版[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04期
5 商鸣臣;周村开埠后的手工业及其对山东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姜虹,,李岫;1860~1919年山东经济近代化原因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7 陈为忠;近代山东经济格局变迁研究——以港口与腹地互动为视角[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3期
8 江华,张义忠;论当代山东的英模现象[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廉慧;抗战期间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王贵亮;;立足当地 多出点子——访山东省委外宣办主任王兆成[J];对外大传播;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丕虎;;黄河断流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卫国;;科学发展观与山东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3 王军;;改革开放30年山东经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4 高晓梅;;影响山东经济增长的三因素分析[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5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6 孙晓燕;罗红艳;张亮;;建设生态山东 从身边小事做起[A];山东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活动成果——山东生态省建设与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郭先登;;关于山东经济把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走向的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9 李望;刘纪坤;;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袁红英;;区域技术创新与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温跃 赵小亮 通讯员 刘强;中行:为山东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助力[N];金融时报;2013年
2 韩建文 韩伟静 张琦 本报记者 朱洪升 组稿;把脉山东经济形势 关注未来发展趋势[N];联合日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 蒋培宇;山东再往南:后苏州模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4 钱秋臣邋张楠;绩优蓝筹撑起山东经济一片天[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昂;山东“大企业工程”升级:5年筹组10大集团[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申利;华侨华人推动山东经济结构调整[N];经理日报;2006年
7 李攻;增速回落14.6%:前三季度山东经济适速增长[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任旭强;服务业将领涨山东经济[N];联合日报;2009年
9 记者 姚雷 江莹 侯婷;携手推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N];国家电网报;2010年
10 柴安东 刘颖超;民营经济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推进器”[N];中国工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惠燕;第十一届全运会融入山东经济社会运作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双双;朝鲜使臣所见的明末山东[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金颖;山东地区会馆研究(1660-1950)[D];山东大学;2015年
4 侯晓菲;山东省上市公司境外投资现状及对山东经济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秀;明代山东水灾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李晓;牙商与近代山东经济[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莹;近代山东典当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田真臻;韩国直接投资对山东经济的影响[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9 刘国栋;近代山东企业家浅析[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尚旭华;唐宋山东经济盛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1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0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