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TFP增长率与中国的高储蓄率——兼论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7-12-31 14:08

  本文关键词:TFP增长率与中国的高储蓄率——兼论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 出处:《金融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储蓄率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


【摘要】: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by using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and counterfactual experimental method. We establish a standard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to simulate the change of savings rate in China. Then the paper tests the effect of the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th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the rate of depreciation and the share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 GDP on the saving rate during 1992-#date0#.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ange of TFP growth ra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explain the trend of China's savings rate. If China faces the same initial capital stock and the same TFP growth rate as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vings rate will be much lower than the actu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y not need to be explained by China's unique factor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F832.22;F837.1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且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图1表现了自1992年以来中美国民储蓄率的差异①。许多国内外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某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伟;李桂芹;陈红;;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2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3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4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5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6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7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8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9 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年06期

10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占友;易鹏;;对传统消费函数模型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2 张琳;;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实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3 田艳波;;从“奥肯定律失灵”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4 殷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5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6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7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8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9 赵晓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李杨;;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陈yN;阎开;;医疗保险与耐用品消费——一个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4 郑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拉动农村内需——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5 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伟;王田;;不确定性与消费行为[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7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胡云超;;劳动力市场发育发展中的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9 贺振华;;相对收入、政治决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关于社会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杜莉;潘春阳;张苏予;蔡江南;;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海明;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波;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福利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戴薇;收入差距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8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马伟伟;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市场环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2年01期

2 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陈利平;最优货币数量与消费攀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5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6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7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8 孟昕,黄少卿;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6期

9 马丁·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2期

10 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闻岳春;北欧4国国民储蓄下降的原因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11期

3 唐志红,邓忠志;从降息看中国宏观调控利率的作用[J];商业研究;1999年06期

4 唐绍欣;中国转型期的投资:一个模型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布拉德福德·德隆,吴畏;美国的警钟为谁而鸣[J];商务周刊;2005年21期

6 马爱玲;;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7 周珊珊;;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8 于水群;杨增雄;;美元的长期走势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沈梦滢;;中国低消费率现象解读[J];经营管理者;2009年04期

10 沈梦滢;;中国低消费率现象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殷剑峰;刘煜辉;;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两个基本战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王国军;赵洁;孙然;黄微笑;;跨期消费均衡与计划生育综合保险的储蓄替代[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3 刘广如;刘哲;;我国消费信贷现状考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黄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郭雪松;;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投资分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谢永刚;张家丹;;灾后重建的理论探讨:基于生产力发展经济模型的应用分析[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7 唐珏岚;;1982—2005年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8 罗云毅;;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并不算过高——从储蓄与固定资本形成平衡角度的观察[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再贵;;新农保、农民收入与内生增长[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10 豆建民;;我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福全;从美国储蓄率零增长看中国的热消费[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记者 徐思佳;美国储蓄率过低 造成全球贸易失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蒋菡;构建社会福利体系恰逢其时[N];工人日报;2009年

4 刘日红;日本经济增长新路难寻[N];国际商报;2003年

5 贺菊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基金经理 郑拓;机遇大于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国泰君安 张晗 张峗;对市场和经济数据的再思考[N];证券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于华;中国也需要“强迫保险”吗?[N];中国保险报;2010年

9 邱林;美国为什么担心中国人不存钱?[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中国高储蓄辨伪[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3 姚海明;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D];苏州大学;2005年

4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年

7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8 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D];山东大学;2010年

9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晨烨;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常项目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3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沈忠泉;对我国利率政策绩效的实证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刘立志;我国通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度方法及其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裕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7 苏丹丹;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张圣醒;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选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满成福;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省际生产率拆分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0 张德勇;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种途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0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60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