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银行贷款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的影响 出处:《系统工程》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2005~2011年中国A股上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和操纵性应计的数据,考察了亏损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对操纵性应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动机使得获得银行贷款的亏损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程度的正向操纵性应计;而受大股东资金占用动机与上市公司保壳动机的双重影响,在扭亏年度获得银行贷款的亏损上市公司也具有较高程度的正向操纵性应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对操纵性应计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性,而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银行贷款方苗。这些研究发现表明亏损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的大股东资金占用动机源自于当前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利率管制政策,因而有必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bank loans and the maneuver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 s A - share in 2005 - 2011 , the effects of bank loans on the maneuver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large shareholder funds occupy the incentive to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positive control in the loss of listed companies . The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bank loans on the operator should not have obvious time lag , and the influ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ong - term bank loan .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centive of the large shareholder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y is derived from the current interest rate control policy in the bank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 , so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院;南开大学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35)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分类号】:F832.4;F275
【正文快照】: 1引言操纵性应计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受到关注,出现在大量的研究应计盈余管理的文献中。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1],大股东控制并导致的公司治理和恶性融资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两个重要问题[2]。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亏损上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2 刘峰,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3 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年01期
4 张昕;杨再惠;;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宝臣;王立清;尹辉;;政治联系、负债与公司治理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席彦群;刘绍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沈维成;;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邓小洋,张琪;盈余管理动机实证研究的发现及政策意义[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何丽梅;蔡宁;;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长期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田培源;崔学刚;李欣忆;;盈余管理与税费负担——基于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李常青,管连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9期
9 王俊秋;大股东:控制权收益与盈余管理[J];商业研究;2005年16期
10 高永琦;冉茂盛;;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方召;周正;曲振涛;孙凯;;利益共谋还是监督激励——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薪酬上涨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符建华;周方召;仲深;尹龙;;法治水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忠松;;坚持科学发展的人力因素和保障体系[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董直庆;王林辉;;相容委托和最优委托权安排:论我国国企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黎文靖;江伟;;制度安排、大股东支持与定向增发折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宋力;张玉春;;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变化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贺建刚;刘峰;;大股东控制、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国清;;现金流量表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挽澜;公司并购中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艳;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掏空和支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邓红平;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静;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国栋;董事会职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华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协议转让中的大股东私人收益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艳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结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明珠;从五粮液集团不当关联交易谈中小股东权益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艾辉;金字塔结构下家族上市企业资本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黄好杰;管理者风险偏好变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欢;薪酬契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火琛;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罗芳兰;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强身;;金融漏损、效率修正与“反哺效应”——中国转轨经济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研究的新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2 卢文鹏;金融抑制、路径依赖与中国渐进改革中的制度性公共风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4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5 刘峰,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6 陈工孟;高宁;;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7 傅贤治;;公司治理泛化与企业竞争力衰退[J];管理世界;2006年04期
8 张光荣;曾勇;;大股东的支撑行为与隧道行为——基于托普软件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9 吕长江;肖成民;;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10 谭劲松;陈颖;;股票回购:公共治理目标下的利益输送——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案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1年中期亏损上市公司[J];中国机电工业;2001年18期
2 蔡志忠,李惠阳;如何防范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厉欣岩,赵小姝;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傅磊,万春;关于加强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对策建议[J];商业会计;2005年03期
5 王海东;;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06年10期
6 杜勇;;控股股东特质与亏损上市公司扭亏途径及效果——基于中国2005年亏损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张芸;张思伟;;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3年02期
8 ;上市公司的亏损和重组[J];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03期
9 ;1997年41家亏损上市公司曝光[J];中国经济信息;1998年11期
10 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英男;毕君妮;;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喜玉;2005年亏损上市公司数创新高[N];深圳商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蕾;贵州辖区目前没有亏损上市公司[N];贵阳日报;2008年
3 国信证券研究策划中心 吴锋;亏损的病根在哪里[N];中国证券报;2001年
4 扬州信托 陆兴健;对亏损公司应公开诊断[N];中国证券报;2000年
5 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 季雷 张晓荣;另类板块 铁打营盘流水兵[N];中国证券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岚;钢铁业两大亏损上市公司齐翻身 由亏逾80亿元变预盈9.2亿元[N];证券日报;2014年
7 昝学新;资产重组不再是“圈钱”游戏[N];中国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徐志斌;恢复上市制度亟待改进[N];中国证券报;2003年
9 西南证券 张刚;创利大户增长乏力 亏损大户影响减弱[N];证券时报;2012年
10 朱红婴;ST深华源为何不被PT?[N];重庆商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友;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李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李惠阳;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4 孙艳霞;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5 万春;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张少岩;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7年
7 蔡菊芳;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熊军;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9 朱秀丽;亏损上市公司高管更换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D];上海财经大学;2004年
10 丁岷;我国A股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5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6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