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度量方法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金融脆弱性度量方法与实践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对金融脆弱性的度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度量框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对金融脆弱性的定义描述尚不统一,给统一度量带来了难度。现有的度量文献中,较多关注如何有效选择指标刻画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程度,而较少基于内在机理建立模型度量金融脆弱性。新近的金融脆弱性度量研究正在呈现由事后度量向事前度量发展的趋势。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范围也较为有限。从本国金融系统特征和最近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在借鉴国外度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事先度量方法对我国金融脆弱性进行度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Abstract]:The measure of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did not form a unified measurement framework, an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current is not on the definition of a unified description of the financial fragility, 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easu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stable degree how to effectively select indicator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less internal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measurement model of financial fragility.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fragility is presented by the post measure to advance the measure development trend.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s lagging behind, research scope is relatively limi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f measurement on the use of various prior measurement method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easure the financial fragility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30
【正文快照】: 历史经验显示,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准确地对金融脆弱性进行度量不仅有助于职能部门及时掌握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也有助于职能部门选择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执行的最佳时间点。但与商品市场稳定性度量体系相比,要开发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金融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年12期
2 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志文,鞠方,赵细英;我国银行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2 梁剑,乔海曙;危机管理: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3 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4 王廷科,冯嗣全;金融发展、金融脆弱与银行国际化[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5 南旭光,严太华;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体系脆弱性[J];海南金融;2004年09期
6 罗慧英;南旭光;;突变理论在金融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海南金融;2007年03期
7 李天德,刘爱民;制度变化的双效应与中国金融改革的反思[J];经济学家;2004年02期
8 罗党论;唐清泉;;政府控制、银企关系与企业担保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年03期
9 南旭光,严太华;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下的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J];济南金融;2004年09期
10 南旭光;罗慧英;;基于突变理论的我国金融脆弱性综合评价[J];济南金融;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熹;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卢文鹏;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担保与财政成本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廖国民;转型时期的中国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付强;单个银行失败的预测与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宇光;商业银行监督企业问题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运成;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胡志强;金融系统的福利经济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9 陈海勇;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宋敏;中国银行业脆弱性、测度及其效率改进[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剑峰;银行体系脆弱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徐慧娟;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3 朱建武;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高新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5 曾瑞莲;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丁春华;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7 李海平;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8 张小凤;我国信贷市场脆弱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9 黄涛;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张静;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研究——基于政府行为选择的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2 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3 张荔;论过度的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助推作用[J];经济评论;2001年01期
4 凌亢,赵旭,张彦伟,吴九红;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关系的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0年12期
5 刘仁伍;金融结构健全性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实证评估方法[J];金融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华,毛一文;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框架之设计[J];海南金融;2004年05期
2 杜朝运;林智乐;;关于我国金融脆弱的若干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3 赵旭;从信贷市场结构看金融脆弱性与银行竞争的关系[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4 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5 王俊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一个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董金玲;金融脆弱性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J];金融与经济;2004年06期
7 赵华刚;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J];经济师;2004年08期
8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9 徐亚平;金融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10 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松奇;WTO考验中国“金融脆弱性”[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杨苏红;修炼内功靠自身[N];上海金融报;2008年
3 梅新育;2004:中国应继续消除金融脆弱性[N];国际商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方方;欧盟:“救穷”与“蓄势”并重[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华尔街风暴 企业家吃药[N];东方早报;2008年
6 秋云;《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盘点中国经济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早报特约评论员 刘涛;中国四层次构筑金融安全防火墙[N];东方早报;2008年
8 东木;金融创新呼唤市场退出机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年
9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彭兴韵;非正规金融不应受到歧视[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乐永强;亚洲债券基金设立的动因分析[N];中国审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风;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王丽;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路径[D];南开大学;2009年
3 赵高翔;政府金融救助研究:理论与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郑海青;东亚金融合作制度设计和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贾俐贞;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聂小刚;经济冲击与汇率制度的选择[D];复旦大学;2005年
7 常海中;金融虚拟性演进及其正负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8 袁德磊;银行脆弱性分析与管制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张雪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姜新;中国金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娟;金融脆弱性与区域经济稳定性及测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周昌斌;金融脆弱性传导机制与中国现代金融的模式选择[D];重庆大学;2010年
3 缪小眉;基于金融交易客体权利性质的金融脆弱性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4 张竹海;金融脆弱性研究及其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明;中国金融脆弱性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1年
6 徐庆州;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艳杰;变点分析及其在中国证券市场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张健;网络银行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高会丽;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脆弱性预警监测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10 包晓明;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2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7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