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顺差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本文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出处:《中国金融》2011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收支顺差 流动性管理 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 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 国际金融危机
【摘要】:正2003年,或者更准确些说,200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除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短暂例外,这个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因于对冲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过度膨胀的需要: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逐渐成为货币调控的重要手段,存款准备金工具被前所未有地使用,再贷款及
[Abstract]:In 2003 , or more accurately ,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2 , a large amount of surplus balance of payment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China ' s economic operation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 s monetary policy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分类号】:F832.6;F822.0
【正文快照】: 2003年,或者更准确些说,200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除了在应对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琴;;通胀时期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2 罗文华;;从流动性监管看香港银行业监管的新取向[J];当代港澳;1994年02期
3 薛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构建[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4 付俊文;;货币互换工具的理论与应用:美联储的实践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5 张凌洁;;基于劳动力角度的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3期
6 邓冰;;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7 王亚男;金成晓;;国债二级市场功能及发展策略研究[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8 陈倩媚;;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我国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政策建议[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9 黄向庆;;支付系统上线后江苏省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金融纵横;2011年07期
10 刘卫东;;次贷危机期间我国流动性管理操作评析——基于流动性测度[J];南方金融;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研妮;冉茂盛;;合作策略下银行抗流动性风险能力增强的理论验证——基于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流动性管理的模型分析[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享光;;我国对外非均衡与调节政策[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春超;;票据融资业务发展探析[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佘升翔;陆强;;中国商业银行通知存款定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式“荷兰病”[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信川;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N];经济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畅;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有所下降[N];经济日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陈光磊 宣宇;流动性管理应关注存款活化[N];证券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傅苏颖;央行:加强流动性管理 切实管好通胀预期[N];证券日报;2010年
5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高级培训师 王勇;流动性管理重在“疏”而不在“堵”[N];证券时报;2010年
6 傅苏颖;治理通胀关键在于流动性管理[N];证券日报;2010年
7 阎岳;保持合理流动性难在哪儿?[N];证券日报;2010年
8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张茉楠;中国流动性管理的善治之道[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景瑞晶;央行流动性管理陷两难[N];中国信息报;2010年
10 沈而默;央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鲁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文忠;公司治理与银行流动性管理:选择权评价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金煜;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吴惠杰;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与银行利差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马先仙;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杨丽;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货币供给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王海南;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徐丽梅;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薛强军;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及其风险管理[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滕昕;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习灿碧;国际收支的流动性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于淼;中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4 李开白;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量化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温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陈茜;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林一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孙健;证券投资组合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冯鸿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王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6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7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