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商业银行信贷情报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22:00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情报体系研究 出处:《档案学通讯》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贷风险防范 银行信贷业务 非结构化信息 风险管理水平 贷款质量 外部获取 借款人 信贷管理 信贷决策 分析模型


【摘要】:正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资产结构仍是以信贷资产为主,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中国金融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立商业银行信贷情报体系,将情报挖掘与分析技术引入银行信贷业务,可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称的"情报"是广义上的情报,指与银行信贷业务有关的一切信息,既包括可直接从客户处与银行内部数据库中获得的信息,也包括获取过程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一定手段和技术才能从外部获取的信息;既包括传统的结构化信息,也包括日益增加的非结构化信息。1信息时代构建商业银行信贷情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current asset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still mainly credit assets, and the quality of bank loans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results of the banks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mining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into bank credit business can further reduce credit risk and improve risk management. The term "intelligence" referred to in this study is "intelligence" in a broad sense. It refers to al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bank's credit business, including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directly from the customer and the bank's internal database. It also includes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outside by means and techniques. Including both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d inform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1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分类号】:F832.33
【正文快照】: 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资产结构仍是以信贷资产为主,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中国金融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立商业银行信贷情报体系,将情报挖掘与分析技术引入银行信贷业务,可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称的“情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晋湘;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南方金融;2000年11期

2 冯永才;企业转制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1年03期

3 尉士武;;尉士武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年09期

4 闫江;深圳市经济环境及信贷市场的特点分析[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司凤营 ,蒋成民;议农发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期

6 陈如清;“青春期”民营企业信贷风险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12期

7 邵国良;关于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几点认识[J];企业经济;2003年02期

8 万家永,邓俊波,郑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政策性信贷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姚小迁,吕岩;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浅探[J];现代金融;2003年06期

10 连育青;集团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难点与对策[J];福建金融;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姜建清;;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2 周明清;;套期保值: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最佳选择[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童琳;;浅谈防范和化解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A];柴达木金融服务论坛专刊[C];2004年

4 张鑫;;选“苗”助长: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思路[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王印堂;;银行业面对入世的选择[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济洲 通讯员 张宏杰 邓艾兵;建行加大信贷风险防范力度[N];金融时报;2000年

2 武展望;防控信贷风险要善用“变与不变”[N];农民日报;2008年

3 吴伟曹;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探索[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4 郭兵;应该重视信贷档案的保存价值[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5 李文高 罗尔豪;农信社更要防范“天量”信贷风险[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东海县农业发展银行 李红梅 王默然;对防范和化解经营性信贷风险的几点建议[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冯亚丽;海南:田野上走来“小额信贷童子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8 本报实习生 王原 本报记者 汪晓霞;消费信贷缘何由“冷”到“热”?[N];新华日报;2001年

9 龙家泉;信贷风险防范有道[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周海联 张昌波;“电子眼警察”创新信贷科技管理[N];今日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春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高珊珊;农村消费信贷信用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石_";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徐开新;消费、消费信贷与金融体系[D];复旦大学;2005年

5 秦颖;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孔艳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灿丽;财务诊断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D];广西大学;2004年

2 林粤卉;河南高速公路信贷风险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赵熙华;基于信贷流程重组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胜;我国绿色小额信贷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方晓炜;中国信贷周期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郑慧玲;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主体行为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7 刘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索岭;论我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之完善[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怡;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段蕾;中国农业银行邯郸复兴支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4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384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