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00:00

  本文关键词: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出处:《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收入不平等 目标性消费 储蓄率


【摘要】:本文在习惯偏好下通过建立一个考虑两类代表性家庭的两期消费决策模型,讨论了收入不平等与目标性消费如何影响中国的储蓄率。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结论一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在平均意义上高于城镇居民。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论二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并且实证结果对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和居民储蓄率指标、不同样本数据集和计量估计方法均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under the habit preference, we establish a two-period consumption decision model considering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famil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income inequality and targeted consumption affect China's savings rate. Our theoretical model gives two basic conclusions: 1). In the case of high income group and middle and low income group have the same time preference and consumption habit intensity. Based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inequality on target consumption, the low and middle income group has a higher savings rate than the high income group. 2) the higher the income inequality, the stronger the consumption habit. The higher the total savings rate in the economy, the higher the savings rate in the economy. Conclusion one can explain why the saving tendency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on average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Conclusion two is also well verified,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ous income inequality indicators and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ndicators, different sample data sets and econometric estimation method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汪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0CJL014)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B802)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的研究资助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CXJJ-2011-337)
【分类号】:F124.7;F83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储蓄率也屡屡创出新高。根据GDP的支出法进行计算,2010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惊人的52.6%,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消费在CDP中的比重,可谓世界之最。从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来看,根据本文的计算,1978年以来中国的平均储蓄率为39.8%,这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2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3 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兼析大城市的新二元结构[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4 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5 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6 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7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8 张明;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龙志和,王晓辉,孙艳;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习惯形成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10 赵人伟;;从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绩与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帅;郑长德;;利率变动对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杨风寿;;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付文林;我国居民储蓄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郭慧,吴宏祥;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周前锋;马智利;尹亮;;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及成人教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6 刘强;翟印礼;张琳莉;;农民工社会权益问题及制度性根源探析——以沈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7 姚瑞敏;熊家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胜任力模型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张琼;齐源;;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困局及破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9 朱嘉蔚;;角色转变中民工心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10 宁冬梅;郑循刚;;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宗成峰;张大勇;周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yN;阎开;;医疗保险与耐用品消费——一个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6 郑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拉动农村内需——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7 宋金芝;;城乡统筹就业[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1403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03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