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模式与效率的博弈分析
本文关键词:IPO模式与效率的博弈分析 出处:《科研管理》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IPO模式 资源配置效率 机制设计 激励约束 博弈分析
【摘要】:IPO效率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没有IPO模式与效率关系的专门研究。文献资料显示I,PO本质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是一种博弈现象。通过分析IPO模式演化历程的特点,结合我国股市情况,提出基于IPO模式中散户数量与效率对应关系展开博弈研究的新思路,根据参与约束、激励约束的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展开博弈分析。结果发现:完全排除散户的IPO模式效率最差;散户完全参与的IPO模式具有pareto最佳效率;散户有限参与的IPO模式效率介于这两者之间。依据博弈分析结论,为从体制上保障IPO模式的效率,提出消除承销商等中间环节,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沟通的市场化机制构想。
[Abstract]:IPO efficiency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there is no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PO model and efficiency.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Impo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t is a game phenomen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PO model and combining the stock market situation in China, a new idea of gam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tail investors and the efficiency in the IPO model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and incentive constraint,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gam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IPO mode is the worst;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retail investors in the IPO model has the best efficiency of pare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IPO model with limited participation of retail investors is between the two.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game analysi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IPO mode from the system, it is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intermediate links such as underwriters. To establish a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of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listed companies and investors.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影子价格非线性推断视角的股市泡沫计量及风险监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JA790118,起止时间:2009.1-2011.12)
【分类号】:F832.51;F224.32
【正文快照】: 1引言截止2010年底,沪市、深市股票发行速度分别为43.5只/年、56.35只/年,而2004年开市的中小板为80.5只/年,2009年10月才开市的创业板为151只/年[1],可见,我国的IPO空前提速;另一方面,随着股改工作的基本结束I,PO长期囤积的系统性风险及市场化问题已经成为股市亟待解决的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孝华;赵炜科;刘星;;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1期
2 邵新建;巫和懋;;中国IPO中的机构投资者配售、锁定制度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3 陈祥有;;主承销商声誉与IPO公司持续督导期间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09年12期
4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5 徐浩萍;陈欣;陈超;;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基于政策信号理论的解释[J];金融研究;2009年10期
6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小洋;;IPO中的价格管制及其后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明仪皓;刘迅;;全流通前后中小企业板IPO抑价因素的比较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乔磊;;创业板IPO抑价问题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卢美玲;;我国商业银行A股IPO抑价问题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5 李曜;张子炜;;私募股权、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不同影响[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6 赵倩;;股权结构与IPO抑价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18期
7 洪礼旺;;基于股改视角的IPO抑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09期
8 和楠;樊慧莉;;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IPO抑价实证分析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27期
9 王合喜;王琨;崔继红;;股票上市首日交易行为和监管政策效应研究——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1年21期
10 冯丽霞;代杨杨;;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3 李焰;张宁;;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王化成;佟岩;卢闯;刘亭立;黎来芳;;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贺炎林;张浩森;马锐敏;;IPO抑价和市场化程度—基于中国东西部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e,
本文编号:1410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1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