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债利差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司债利差相关因素分析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2007年中国债券发行第一支公司债长电债试水以来,5年来我国公司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公司债发展的政策明朗化的背景下,随之与之相关的各方面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热点。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债的定价问题,而公司债的利差研究则是定价的中心问题之一。 本文以“信用风险”分解理论为理论基础,讨论了公司债利差的两个重要构成成分:信用价差及流动性溢价。从个券截面数据的角度出发,在公司债发债主体、债券本身两个层面上对我国公司债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还对不同信用评级品种的公司债债券进行了分类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影响我国公司债利差的主要因素是信用评级、到期剩余时间、流动性、行业。其中,到期剩余时间与公司债利差负相关;债项流动性也与公司债利差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了我国公司债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不同行业的公司债平均利差不同;信用评级越高的公司债,债券平均利差表现越低,且逐步回归中发现,发行信用评级是公司债债券利差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了我国的信用债利差中包含了信用价差,即对信用风险的补偿,发行人在发行债券时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是市场定价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发债主体的财务评级类指标均与债券利差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我国公司债不同评级品种的公司债利差影响因素表现出差异性,此外敏感方向上也表现出差异性:较低评级的债券流动性与利差表现出负相关,较高评级的债券流动性与理论预期一致,与利差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此外,低评级财务类指标表现出与利差的显著性关系,敏感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而高评级财务类指标与利差关系不显著。这些差异性间接地反应出了我国公司债市场定价的不合理性。
[Abstract]:Since the issuance of the first corporate debt test water in 2007 , the corporate debt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licy of corporate debt development ,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 gradually emerge from the water surface and become a hot spot for all parties in the market . Among them ,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he pricing problem of corporate debt ,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corporate debt is one of the central issues of pricing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edit risk decomposi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orporate bond spreads : credit spreads and liquidity premium . In addition , the low - rating financial indicators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ifference . In addition , the low - rating financial indicators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 and the sensitive dire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 and the high - rating financial category index is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interest margin . These differences indirectly reflect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pricing of the corporate debt market in our country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51;F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素华;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着力点[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浙江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课题组;浙江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3 ;以人才科技为本,创新发展人类健康事业[J];科技信息;2000年06期
4 欧阳卉然;;资产重组:海南上市公司解困的良方[J];今日海南;2000年07期
5 朱继军;试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益与风险[J];经济师;2001年10期
6 福建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课题组;福建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报告[J];福建金融;2001年07期
7 杨绍江;高成长上市公司与绩差公司的比较[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8 王钧;;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利益冲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9 刘豪;浅论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于春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郑敏;;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禄仕;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艳;韩立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5 王福胜;孙逊;杜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组是东北当务之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公司治理与掏空[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9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近期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盘点[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栏特邀主持人 王欣新;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的条件(二)[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令人喜忧参半[N];东方早报;2005年
4 程志云;股市机构投资的第三股力量 财务公司增资热酝酿中[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栾雪飞 翟琳琳 赵海燕;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最佳方式[N];上海金融报;2003年
6 晓马;七公司预告业绩[N];深圳商报;2003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梁惠元;哪些上市公司担保有风险[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双慧;占用原股东资金大股东注册新公司违法[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记者 周梦榕;上市公司咋被搞垮的?华信股份太典型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黄湘源;解开上市公司担保死结[N];证券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方红;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杲娉;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兼任高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4 马军生;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价值[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袁继国;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祝玉斌;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洪卫青;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迎琳;企业上市:从控制均衡到市场均衡的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仕卿;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对绩效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2 陶丽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宫艳;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茁霖;论公司章程的变更[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林沂;湖南省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思宏;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原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赵宇佳;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黄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春磊;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产业透视[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唐晓辉;基于观念的公司贡献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9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1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