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出处:《金融论坛》2011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商业银行 区域经济发展 信贷分类管理制度 典型相关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全国31个省份有关数据,构建了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典型相关模型,探寻两者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两者发展指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出口额、固定资产投资与银行贷款额高度相关,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银行总资产、存款额高度相关。结合不同地区的标准得分,本文将我国各地区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程度划分为三个水平,发现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省份主要在东部沿海区域,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或相对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ypical correlation model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ir benign interac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development indicators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 exports,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nd bank loans are highly correlated, per capita incom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level, 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and total bank asse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sco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regional bank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into three levels. It is found that commercial ban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each other mainly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mos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commercial ban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coordinated or relatively backward. On this basi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深圳发展银行青岛分行运营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90140)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7SJD790009) 南京财经大学校级优先项目(B0604)
【分类号】:F832.2;F127;F224
【正文快照】: 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各异以及地区间生产力布局不平衡,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作为最主要的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因其资产雄厚、网点众多、业务渗透广及存款派生等特点,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本渠道和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美国经济学家爱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2 陆益美;银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01期
3 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徐玮,张伟锋;银行业空间布局与竞争战略选择——以入世后的上海市为例[J];上海金融;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改革期间中国国家财政能力和金融能力的变化[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2 李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功能与不良资产的双重成因[J];财贸经济;2005年01期
3 张杰;刘东;;金融结构、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构——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案例解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4期
4 胥嘉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5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6 林彰平;闫小培;方远平;;东莞市金融服务业分散化空间格局——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视角[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7 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区域分析[J];调研世界;2003年05期
8 郑长德;;论区域金融学[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2006年01期
10 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煜;;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约束: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嗣明;;福建省金融增长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3 叶治刚;;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认识[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当伟;金融发展中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3 王立;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结构的微观机制:契约的制度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齐亚莉;中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蔡则祥;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荣林;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陈国立;中国信贷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立军;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孙力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陈慧杰;河北省企业家市场环境评价及代理模式探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书仙;区域金融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红;基于GIS的银行ATM区位选址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5 李靖;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金融中介贡献度的比较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展;山东省金融业贡献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艳艳;中国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季晖;1992-2003中国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王亮;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panel data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车玺玉;山东省银行业发展及其服务山东经济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巍,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2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3 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4 林彰平;闫小培;;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J];地理学报;2006年08期
5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6 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案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8 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11期
9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10 李宏瑾;;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近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磊;;商业银行资产行为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8年12期
2 白爱军;;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J];上海城市规划;2000年05期
3 刘维新;;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徐松;;物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年07期
5 孙中杰;;质量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访谈录[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年09期
6 彭惠梅;;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年12期
7 高海生;傅军栋;;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5期
8 林维柏;;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构建[J];商业时代;2009年16期
9 陈虎;杨勇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年09期
10 黎欣;罗才华;;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关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物流所;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兴中;;中心城市经—贸机制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3 钱方明;;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理论与实证[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艳宝;;人力资源开发与宜兴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邓全富;;风险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云忠;高丽;成金华;杜子图;;矿产资源勘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段琰;王迎军;;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探讨[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庄海青;;发挥工商职能促进斗门区域经济发展[A];实践与思考——二OO四学会文集[C];2004年
9 柳絮;;政府营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10 李刚;肖小龙;;区域经济新发展观及其政治经济学释义初探[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敏;南京栖霞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工商报;2009年
2 文华;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文华;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记者 马津;北京朝阳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工商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杨春莲;高举质量兴市大旗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钦州日报;2010年
6 何平 刘壮;把每项工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记者 张春昌 实习生 王丽艳;以创业带动就业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天水日报;2008年
8 朔州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云雁;立足工商管理职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N];朔州日报;2010年
9 ;路北区工商局打造三大服务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10 陈立君 记者 吴天雯;滴道工商分局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N];鸡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方春阳;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姚贵宝;地方标准及其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周群艳;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福柱;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佳晓;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2 丰宝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冯庆忠;人文环境及其对区域经济推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刘艰;重庆市道路运输业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邹文博;我国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义能;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畅;规范政府行为:降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费用的有效路径[D];河南大学;2007年
9 李国武;陕西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芳;山东省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8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2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