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
本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 出处:《上海金融》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危机 信用评级 收入模式 利益冲突 声誉辩解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困境,即现行信用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以"声誉"机制辩解,但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和失败的经验事实证据。现行评级机构法律监管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模式利益冲突的矛盾。信用评级机构未来的改革出路亟需解决利益冲突之困,可能的方案包括设立公共评级机构、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付费购买评级服务等。
[Abstract]: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ce again exposed the plight of the legal supervision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That is, the current credit rating agency "issuer pays" income model has deep-root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Credit rating agencies defend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re are major theoretical defec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failure. The current legal regulatory system of rating agencies has not fundamentally resolve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income model. The way out for the future reform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difficulty of conflict. Possible options include setting up a public rating agency, restoring the "subscriber pay" model, tak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rating agencies, and buying rating services for government payment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F831.5
【正文快照】: 信用评级机构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表明,信用评级具有的信息媒介功能屡屡作为投资者决策依据,在政府监管领域,信用评级成为监管部门风险判断的标准,在私人合约领域,信用评级成为合约双方权利义务的管控开关。但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冲突,与评级机构独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三毛;;美国信用评级业及其未来的监管政策调整[J];当代财经;2009年03期
2 应娟;张益新;;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上海金融;2006年06期
3 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J];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07期
4 张强;张宝;;次贷危机视角下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重新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文杰;;后危机时代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改革及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聂飞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演变与发展动向——多德法案前后[J];比较法研究;2011年04期
3 白云;;从金融危机审视信用评级业监管制度[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4 张静;谭中明;;信用评级利益冲突行为及其规制策略[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5 刘晓剑;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演化动态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6 陆军;李伊珍;刘威;;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与金融市场风险[J];金融论坛;2012年01期
7 王焱;刘忠;;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财政监督;2012年05期
8 潘璐;;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启示[J];当代经济;2010年23期
9 李绍昆;;监管信用评级业面临两难困境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10 聂飞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反思及启示——以司法判例为视角[J];东方法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聂飞舟;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黄鑫;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魏博文;金融危机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赵高翔;政府金融救助研究:理论与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绪彪;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霞;专利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庆;信用评级制度公信力的法律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卢颖;证券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陆经纬;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评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振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柯心;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鹤霏;信用评级业监管制度法律问题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思瀚;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杨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李敏轩;论资信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人的民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正威;运用信用评级手段完善金融监管体系[J];金融研究;2001年11期
2 张强;佘桂荣;;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理论进展[J];金融研究;2006年10期
3 吴风云;赵静梅;;论美国证券信用评级霸权[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4 ;美国次贷风暴中评级机构的问题和启示[J];中国金融;2007年19期
5 梁琦;西方证券评级制度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11期
6 袁敏;资信评级作用、发展与监管初探[J];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金融危机后对资信评级利益冲突的思考[J];征信;2010年05期
2 ;股神露出魔鬼的马脚[J];竞争力(三联财经);2010年07期
3 韩复龄;;走下神坛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J];时事报告;2010年07期
4 方芳;梁伟超;;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问题浅析[J];经济视角(下);2011年06期
5 李萍;;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信用评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6期
6 陈冲;;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反思[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秦凤鸣;;信用评级悖论与利益博弈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期
8 王月;;强化对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路径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2期
9 楚建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规制研究[J];征信;2011年02期
10 肖志兴;;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勤学;王晓芳;;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魏青松;;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社会学解读[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马秀贞;;青岛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做法与启示[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4 管晓华;;浅谈海事机构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岐山;;浅谈金融危机对碳酸镁市场的影响[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盐分会镁盐生产与发展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8年
6 谢石生;;金融危机下广州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杰;;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毕研勤;;我国制造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9 孙涛;;应对金融危机应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10 田辰山;;金融危机与文化问题[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洪 刘丽娜;就评级机构监管白宫提交新法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龙一;被操纵的权力被隐藏的战争[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姬岳洪邋左维;东亚联手谋夺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N];财经时报;2007年
4 ;美证交会拟“斩断”信用评级行业利益链条[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沙水清;“心平好过海”[N];解放日报;2008年
6 黄明锦;金融危机对采购监管的启示[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黄明锦;金融危机对政采监管的启示[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8 特约记者 徐伟豪;格林斯潘再受国会“拷问”[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小安;反省次贷危机 美彻查评级机构[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赵怀南 伦敦金融城卡斯商学院金融学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洞察“新金融”[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汪洋;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斌彬;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解凤敏;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卓琳;金融危机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华;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曲斌艳;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吴俊宏;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4 孙小津;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效应的国际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然;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行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周睿;G20的崛起与作用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丽慧;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就业问题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石文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东;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10 冯艳蕾;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8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3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