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大缓和时期发达国家的低通胀受益于全球化的新证据

发布时间:2018-01-20 03:39

  本文关键词: 通货膨胀的动态特性 经济全球化 出处:《金融研究》2011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十国集团中的10个国家分别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大缓和"时期经济全球化对这10个国家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的确对这10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产生了影响,但其影响在国家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有些国家通货膨胀有所增加,而另外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则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自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进口的增加,使得所有国家的通货膨胀均有所降低。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对这10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之持续性并未带来直接影响。而从通货膨胀之波动程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非单向,而是正负皆有。总体上看,在"大缓和"时期,经济全球化只是对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降低作出了贡献,而对降低通货嘭胀的波动性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etric models in 10 countries of the Group of Ten,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inflation in these 10 count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Great mode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oes have an impact on inflation in these 10 countries, but its impact is very different among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flation has increased in some countries, while in others it has declin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e in imports from low-cost emerging economies has led to lower inflation in all countries. However, our study fou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oes not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ersistence of inflation in these 10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fluctuation of inflati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not one-way, bu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Great mode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reduction of inf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did not play a statistical role in reducing the volatility of inflation.
【作者单位】: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分类号】:F114.41;F821;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二十多年中,有关经济全球化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虽然关注者众多,,但研究结论却存在很大差异。自1990年代早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被称之为“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的发展时期(见Bemanke,2《X阵)。在这一阶段,不仅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罕默德·奥德肯;陈晓;;全球化与劳动[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9期

2 史健洁,林炳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J];城市问题;2002年04期

3 丁孝智;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畅谈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教育与职业;2002年02期

5 赫广义;;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当代贵州;2007年06期

6 谢守红;;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开发研究;2008年01期

7 杨沂柳;;经济全球化下的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2期

8 杨新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14期

9 翟悸灵;;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0年08期

10 罗迪民;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治超;龚卓琪;;估价服务与经济全球化[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2 袁东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升估价行业的整体实力——兼谈本公司为外资服务的三个阶段[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3 田鹏许;盛承懋;张品荣;;估价服务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4 黄西勤;;经济全球化对估价服务的影响与对策[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5 张典静;;估价服务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思考[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6 陈颖昭;;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应对策略[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7 万昕;郭宏伟;;浅谈经济全球化带给房地产估价行业的挑战和契机[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8 宗跃光;;从估价服务角度认知经济全球化复杂性网络的基本特征——以美国次级债危机网络效应为例[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9 付光辉;梁国庆;李传勇;;估价国际化:利弊分析、障碍因素与对策[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10 李礼;;实施品牌战略 施展国际舞台[A];国际估价论坛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顾问 丁家祧;经济全球化抓住时机[N];国际商报;2000年

2 徐刚;试论经济全球化对就业与工资的影响[N];国际金融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贾柱;世界工商协会论坛建立全球多边对话平台[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杨雁斌;政府如何有序地从经济干预中抽身[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高岩;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N];协商新报;2009年

6 丁冰;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开发[N];人民日报;2000年

7 董少鹏;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研究更重要[N];经济视点报;2008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光忠;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定位[N];经济日报;2004年

9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10 荣四才;经济全球化中的劳工问题[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程胜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5 张建英;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庞丽霞;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佳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冯建超;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寇亚辉;城市核心竞争力论[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钱晓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人力资本外流的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劳工标准[D];暨南大学;2006年

3 张崇锋;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4年

4 孙靖帮;基于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营销理论与战略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许晓芳;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梁秋云;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D];山东大学;2005年

7 段会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8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冷和平;企业与政府关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敦蕾;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物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6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46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