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基于创新与生产的垂直分工视角
本文关键词: 金融发展 全球失衡 垂直分工 国际资本流动 出处:《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角。同时,大量FDI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形成了发达的全球生产体系。基于全球失衡的上述特点以及在Antràs和Caballero(2007)水平分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垂直分工模型,可以从国际分工视角为全球失衡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模型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创新和生产两个环节,并指出与生产活动相比,创新活动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在创新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在生产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进行国际交换时,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通常反映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的不同项目上,因此,基于这种国际垂直分工的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的均衡交易将引起参与分工国家经常项目的失衡。
[Abstract]:In the new round of global imbalances that began in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China, became the protagonists of th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amount of FDI flowed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us, a developed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is formed,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horizontal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of Antr 脿 s and Caballero 2007.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we can provide a more solid micro basis for the global imbal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divides social production into two links: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novation activities depend more on external financing. Therefore, countries with a higher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innovation activities. Countries with lower level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results are usually reflected in different items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o. The equilibrium transac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results based on this international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will lead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current account of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贸顺差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深化差异的阐释”(08BJY117)
【分类号】:F831.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失衡问题总是不时地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虽然德国、日本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依然存在,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成为重要的经常项目顺差国。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柳剑平;孙云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兼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2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年03期
3 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夏平;中国中间产品贸易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竹俊;论创新与经常项目失衡[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孙磊;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与中美贸易差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杜晓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东亚钉住汇率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静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苏应蓉;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常蕊;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周凌飞;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陶新元;FDI新趋势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艳婕;中国对亚洲地区贸易逆差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陈隽侃;FDI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互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赵云;对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晓川;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动因及解决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来庆玉;中国经常账户的长期决定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培伟;中国贸易差额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飞;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6期
2 高越 ,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3期
3 张晓平,陆大道;近2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4 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5 张薇,陈仲常,Nicole Quan Kep;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代价与风险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2期
6 李卫群;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郑京淑;东亚的区域内贸易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8 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世界经济;2000年06期
9 余永定;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J];世界经济;2002年12期
10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昌;;金融发展的谋略与布局——《金融路径》一书的主旨内涵[J];黑龙江金融;2011年05期
2 王芳;刘伟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4 孟兆娟;张乐柱;;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5 余许友;;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1年07期
6 倪珉;;探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7 闵琳佳;;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8 李村璞;赵守国;;金融适度发展与经济增长——以泰国为例的非线性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1年08期
9 任建春;卢峰;卢燕;;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支持能力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6期
10 刘伟;;东莞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金融风险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符建华;周方召;仲深;尹龙;;法治水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孙守纪;;法律起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刘锡良;;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体考察[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亮亮;黄国良;;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银行贷款的治理效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郑长德;;中国的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郑荣仓;;电子化为金融发展铺设了高速路[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郑荣仓;;电子化为金融发展铺设了高速路[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银河证券公司经济学博士 苑德军教授;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更佳[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2 记者 杨群;单项创新汇聚金融发展突破[N];解放日报;2010年
3 记者 姜瑜;上海航运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举行[N];上海金融报;2010年
4 记者 巴家伟;市金融发展促进会成立[N];大连日报;2011年
5 记者 董科;金融发展与金融法治环境研讨会在沪举行[N];期货日报;2011年
6 记者 姚备;上海拟就“十五”金融发展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崔飞燕 实习生 杨雯;加强沟通推动经济与金融发展[N];黔西南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倩;金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N];金融时报;2009年
9 记者 任芳 余晓洁;经济面临L型衰退金融发展呈九趋势[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正毛 邬杨;金融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N];芜湖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金融发展与制度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赵洪;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04年
3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余利丰;金融发展与中国的TFP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余翔;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环境绩效[D];重庆大学;2010年
6 吴玮丽;中东欧国家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彭q.q,
本文编号:1462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6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