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小板及创业板IPO高定价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7 11:24

  本文关键词: 新股发行 高市盈率 询价 定价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0年10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基于完全市场化的原则降低中小板及创业板新股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市盈率,但其效果不明显。该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2010年10月改革实施后中小板及创业板IPO呈现出报价趋于理性但仍高市盈率定价现象,构造了参与新股配售收益分析模型和超额认购倍数与IPO市盈率间对应关系模拟分析模型。基于这2个模型分析指出了上述高定价问题的制度原因在于询价约束不足、定价约束缺失,并从增加询价机构高报价成本和增大主承销商高定价风险这两方面探讨了加强询价和定价约束的改革思路。
[Abstract]: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October 2010 IPO system reform is fully market-oriented principles to reduce SME board and gem IPO (based 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 earnings, but its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research for this problem, found in October 2010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SME board and the gem IPO showing price tends to be rational but still high price earnings ratio pricing phenomenon, construct benefit analysis model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lacing of new shares subscription ratio and earnings IPO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ion model. The 2 model points out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of high pricing is the pricing constraint constraint problem based on inquiry, deletion, and increased from high cost and quotation inquiry agency this increases two underwriters high pricing risk of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inquiry and pricing constraint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安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1071)
【分类号】:F832.51;F224
【正文快照】: 新股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是资本市场运转过程中最初始的环节,完善的IPO制度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IPO定价方式主要分为3大类:①以市盈率等财务指标定价;②拍卖定价;③累计投标询价定价。当前最主流的IPO定价方式是累计投标询价定价。Ibbotso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海峰;何君光;张宗益;;询价制与承销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2 许景源;;论新股发行体制二次改革带来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年02期

3 吴大群;;第二轮股改能给股民带来什么[J];金融经济;2010年19期

4 蒲勇进;;论我国新股发行定价之艰难改革[J];科技智囊;2011年03期

5 毛文;;我国新股发行询价制与IPO破发的关系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6期

6 魏建;马富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后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1年03期

7 王良;;从“涪陵榨菜”IPO看“新股发行第二轮改革”[J];中国市场;2011年05期

8 郁椺君;我国IPO询价制度实施效果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钰善;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磊;;创业板IPO抑价问题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周礼君;彭茜;;全流通配合询价制对IPO抑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7年20期

3 胡旭阳;;什么样的拟发行人受发审委“青睐”——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行为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4 李强;;全流通时期IPO抑价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5 殷小斌;;从高初始回报率看我国IPO定价市场化的条件[J];成人高教学刊;2008年04期

6 毛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原因分析[J];财政监督;2009年04期

7 李林;邢天才;林智博;;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制度创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颉茂华;王晶;孙波涛;;新股破发如何看待及治理——以2011年上市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年09期

9 陈欢;张庆;;我国IPO制度现状及改革探讨——以深圳海普瑞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3年21期

10 孙恺;李刚;;网络开源信息、承销商行为与IPO抑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敏欣;我国A股市场新股抑价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宋书彬;中国IPO市场承销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何君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尹蘅;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5 熊维勤;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陈俊;制度变迁、市场需求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改善[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钰善;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小成;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王聪聪;投资银行战略选择及其对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范汉熙;基于发行风险的IPO抑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青;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舟佳;IPO询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圣昌;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马齐玮;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股票IPO发行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高帆;中国股票高发行抑价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石蕾;包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新股发行绩效检验[D];暨南大学;2011年

7 孙一;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岑;中国全流通中小板IPO高抑价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华;我国IPO定价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白韬;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存行,吴凯;超额配售选择权在B股发行中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2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谢朝斌,孙庆,黄凌;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4 潘镇;拍卖机制中的效率——对IPO询价发行方式的一种研究[J];当代财经;2002年07期

5 刘红忠,张f ;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金融角度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尧;孟卫东;熊维勤;;新股发行机制、投资者乐观情绪与IPO高抑价[J];南方金融;2008年02期

7 刘晓峰;李梅;;IPO询价制在中美实施效果的比较及博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2期

8 周孝华;宋坤;杨秀苔;;股票价格持续大幅波动前后多重分形谱的异常及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9 刘力,王汀汀;不应忽略股票的流通权价值——兼论中国股票市场的二元股权结构问题[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10 蒋顺才;蒋永明;胡琦;;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林茂;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IPO)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杨记军;IPO定价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熊维勤;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刘钰善;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读编互动[J];资本市场;2009年11期

2 黄湘源;;创业板“破发”谁买单[J];金融经济;2010年15期

3 毛瑞炜;;超募资金使用建议:基于对创业板超募现象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03期

4 钟林;;创业板神话回归平庸[J];股市动态分析;2010年36期

5 安阳;;创业板投资六大难题之四:如何找出次日的第一个“涨停板”?[J];股市动态分析;2009年39期

6 皮海洲;;投资者应权衡创业板利弊[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12期

7 任语宁;;物种起源——创业板创始人的八大基因[J];创业家;2010年10期

8 魏薇;;安阳:把握创业板炒新赢利模式[J];股市动态分析;2009年42期

9 陈生;;创业板“造假”? 没必要大惊小怪![J];股市动态分析;2009年42期

10 ;拍案惊奇[J];光彩;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应益荣;上官甜;邢凯;;创业板风险度量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善民;陈旭;;创业板IPO偏低定价、公司治理与发行特征——基于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贺炎林;郭敏;;询价制的信息揭示功能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防水材料原材料企业长海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A];全国第十三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琴;;创业板发行与定价方式的初步研究[A];中国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烈;;关于铁路基础设施收费定价问题的初步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铁铸;周红;;板块差异、上市效应与盈余质量研究——来自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培银;;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定价问题的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9 皮海洲;;把握创业板原始股解禁带来的投资机会[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10 林剑乔;黄德春;李蒙;;基于定价机制的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及博弈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张陵洋;“三高”依旧 创业板询价制度待改善[N];北京商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朱宝琛;2011年创业板出路:四剑直指高市盈率发行[N];证券日报;2011年

3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李舒瑜 甘霖 秦小艳 李萍;创业板三病缠身 民建开出“药方”[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梁裕;谎言之一 造富效应强 创新能力弱[N];华夏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韩义雷;创业板离“纳斯达克”究竟有多远[N];科技日报;2011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钟国斌 苏海强 实习生 王泌;创投开始青睐“婴儿期”企业[N];深圳商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宗琦;初步询价结束 创业板定价难以偏离中小板[N];中国证券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于德良;135家创业板公司超募607亿元 46家券商多赚30亿元[N];证券日报;2010年

9 苏培科;创业板高成长性褪色[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记者 杨红梅;创业板市场约束机制在逐步加强[N];中国财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清江;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瞿笔玄;中国创业板IPO制度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兴伟;中国创业板公司IPO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邹斌;政府窗口指导、询价制与IPO抑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林奇;中国创业板市场分红机制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刘文娟;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制度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朱和平;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周琨;航空公司航班运行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刘世超;基于成本分析的公路货运定价问题[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书彦;两岸三地创业板市场法制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2 马帅;股票IPO定价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莹瑞;我国创业板市场波动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李俊祥;论创业板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估值问题[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熊选福;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朱锦超;创业板IPO定价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7 罗倩;创业板公司估值方法与实证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8 宣晓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9 刘君;创业板IPO短期收益率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美玲;香港证券市场(创业板)信息披露制度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8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68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