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名义价格幻觉与管理者迎合——基于基金拆分现象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名义价格幻觉 迎合 基金拆分 理性程度 出处:《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资者资产总值不变前提下,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实现"净值归一"。拆分过程中尽管理论上基金业绩及投资者利益保持不变,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引起投资者大量申购,导致基金规模急剧扩大。对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大量申购拆分后的基金是因为名义价格幻觉产生的低净值偏好;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这一价格幻觉来增加资金净流入。进一步研究表明,基金拆分后规模扩大是由于吸引了大量新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申购而造成的;长期来看,进行拆分的基金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基金拆分是理性的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非理性偏好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本文所揭示的因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隐性侵害问题值得监管者关注。
[Abstract]:Fund splitting is to achieve "net worth return" by reducing the unit net value of the fund under the premise of keeping the total assets of investors un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separ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d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investors remain unchanged in theory. However, in practice, it often causes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ors to purchase, resulting in a sharp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fund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finance perspective to study. Foun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ors after the purchase of funds after the split is due to nominal price hallucinations of low net worth preference; Managers pander to and use the price illusion of investors to increase net inflows.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fund's size after the break-up is due to the attra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investors. Especially caused by individual investors' application for purchase; In the long run, unbundled funds do not yield excess returns for investors. Generally speaking, fund splitting is a way for rational managers to cater to and utilize investors' irrational preferences to realize their own interest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roblem of recessive infringement caused by different rational degre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It deserves the attention of regulator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93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100,71102036,71272009,71273164)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YJC790352)资助
【分类号】:F830.9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曜,于进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的外部效应[J];财经研究;2004年12期
2 李科;陆蓉;;投资者有限理性与基金营销策略——基金大比例分红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年11期
3 谭松涛;王亚平;;股民过度交易了么?——基于中国某证券营业厅数据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4 黄玲文;姚洋;;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5 陆蓉;陈百助;徐龙炳;谢新厚;;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选择——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常现象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6 陈国进;张贻军;王景;;再售期权、通胀幻觉与中国股市泡沫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7 肖峻;石劲;;基金业绩与资金流量:我国基金市场存在“赎回异象”吗?[J];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8 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年08期
9 崔晓蕾;徐龙炳;;迎合理论对公司决策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年06期
10 刘志远,姚颐;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困惑”现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潇;;极端市态中基金申购赎回行为研究——基于中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陈书启;剑玉阳;;开放式基金业绩对基金资金流量的影响——基于基金业绩等级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8期
3 郝东洋;;我国行为金融研究发展、现状及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凤羽;;基于投资者意见分歧的资产定价研究最新进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黄秀海;李爱喜;;基于局部多项式核估计的股市泡沫测度[J];财经论丛;2010年03期
6 徐龙炳;徐智斌;陆蓉;;IPO股票上市初期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3期
7 高雷;张杰;;代理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8 孙刚;朱凯;陶李;;产权性质、税收成本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9 张莉芳;蒋琰;;基于有限理性的企业股利政策异象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12期
10 李春琳;张立达;;非定向增发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工资决定机制问题[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2 姚洋;;中性政府:对转型期间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喻梦颖;肖淑芳;;股改前后,谁在导演现金股利的角色?[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许慧;;股权结构、“隧道”行为与股利政策——基于大股东控制权利益实现方式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姚颐;刘志远;相二卫;;基金投资在追求价值吗?[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海燕;孙健;;监督或无为: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代理成本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庆丰;宋友勇;;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基金业对A股市场波动性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玉润;王茂林;;管理层权力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吗?——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对比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金永红;康倩;;上市公司现金流和分红对长期发展的影响[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10 蔡庆丰;宋友勇;;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基金业对A股市场波动性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入芳;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品;开放式基金费用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建科;中国基金家族旗下基金非独立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曲春青;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孟丁;基于不同上市方式的两类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曹建钢;A股私募基金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冬昕;市场参与者意见分歧与公司融资决策[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吴敏晓;基于市场交易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萍;赎回风险约束的开放式基金管理费合约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马秀萍;基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维维;开放式基金流动与股票收益及波动的关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夏瑾;无限售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欧;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成;公司治理与现金分红相关性的实证验证[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洪凌志;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特征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陆潇;我国开放式基金综合业绩与申购赎回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夏滨;家族企业上市的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宁;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1年03期
2 李曜,于进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的外部效应[J];财经研究;2004年12期
3 张建江;周长鸣;;开放式基金赎回问题的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1期
4 陈信元,陈冬华,时旭;公司治理与现金股利:基于佛山照明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5 张艳;;我国证券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6 姚颐,刘志远;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7 肖珉;自由现金流量、利益输送与现金股利[J];经济科学;2005年02期
8 任淮秀;汪涛;;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6期
9 王曼舒;齐寅峰;;现金股利与投资者偏好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12期
10 张峥;刘力;;换手率与股票收益:流动性溢价还是投机性泡沫?[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静怡;;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了吗[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5期
2 张叶文;培育我国股市的投资者主体[J];财金贸易;1995年06期
3 陈岚;机构投资者社会责任刍议[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01期
4 朱科敏;论投资者教育的一个误区[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02期
5 龙筱刚,高健;投资者应正确认识开放式基金[J];价格月刊;2002年11期
6 巴曙松;;从基金看机构投资者发展[J];资本市场;2003年05期
7 陈敏;法制化监管与投资者信心[J];浙江金融;2004年Z1期
8 杨芳;论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和效果[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单树峰,余波;机构投资者与金融衍生品市场[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10 陈式龙;台湾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缺陷与借鉴[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松莲;袁春生;;监督还是攫取: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的识别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2 严忠;高春津;;一类非线性动态模型的研究(Ⅲ) 投资者行为模型与总投资动态分析(Ⅰ)[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3 侯苏庆;;推动资管业务 服务实体经济[A];第七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专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中秋;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期市[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申银万国 杨成长 顾晶晶 杨大力 蒋健蓉;战略投资者,兴乎?衰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3 记者 周馈”嗉,
本文编号:1493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9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