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 城镇居民 储蓄率 影响因素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2)与LC-PIH不同,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显示出U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显著;(3)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4)城镇居民的住房财富水平与其储蓄率之间基本没有显著关系,但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存在一定的影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icrocosmic data of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2006 (CGSS 2006) are used, based on the LC-PIH hypothesis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savings rat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ncertainty of income and the saving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rising income gap will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saving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different from LC-PIH, the savings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haped life cycle.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ducation and medical expenditure of families,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po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avings rate. (4) there is basically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housing w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ir savings rate, but the political outlook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Gender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aving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该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执行,项目主持人为李路路教授、边燕杰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7107307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07&ZD009)的资助
【分类号】:F224;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2 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春霞,孙世重;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2 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3 周好文,潘朝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4 胡乃武,张海峰;中国居民储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1年04期
5 袁志刚,冯俊,罗长远;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6期
6 耿嘉川;;不同利益主体下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博弈[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7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林培樟,陈敏深;广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9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10 倪克湖;预防性储蓄的支出不确定性原因假说及其实证[J];甘肃金融;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彭志远;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武小欣;经济转轨中的金融调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范德胜;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尉高师;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邹s,
本文编号:1511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1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