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根源与趋势预测——基于发展阶段视角
本文关键词: 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 经济发展阶段 出处:《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从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我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深层次根源,认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飞速增长主要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将持续5~10年。然后对2010~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预测,结论表明到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在5~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在50%~60%,并且综合结果显示在2013~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占GDP之比将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最后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缓解我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ep-rooted causes of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hich China is currently located. The pattern of "double surplus" of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will continue for 5 ~ 10 years. Then,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from 2010 to 2015 is forecasted.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ill be $56 trillion by 2015. The ratio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o GDP is 50% and 60%,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o GDP will reach the maximum from 2013 to 2015, and then begin to decline slowl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o ease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3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1042001000012)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09E-22)
【分类号】:F8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力平;蔡兴;;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2 易行健;;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判断与长期趋势预测:一个发展阶段假说[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6期
3 李萍;顾弦;;储备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3期
4 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5 张曙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6 易行健;王俊海;易君健;;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7 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11期
8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年03期
9 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10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天扬;吉玉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调整——基于资本替代的视角[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2 宋晓东;韩立岩;;基于均值-CVaR模型的外汇储备币种配置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渝琳;林永强;;FDI甄别、东道国福利及引资启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刘玲;;国际货币竞争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博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时光;马宇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6 公衍照;杨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及福利损失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7 张远为;严飞;;试析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现象[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8 马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评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云志青;;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及其选择的时机[J];才智;2008年21期
10 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于津平;;国际贸易新格局与全球贸易治理[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拉动农村内需——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4 谭天扬;;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杜莉;潘春阳;张苏予;蔡江南;;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吴丽华;;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和测算[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项卫星;刘晓鑫;;中美经济关系:基于金融视角的分析[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宗和;宋树理;;高经济外向度区域经济的危机应对——以浙江为例[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9 李稻葵;徐欣;伏霖;;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文政;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苗;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明;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喻多娇;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运东;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5 万乐;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运营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进;我国经常项目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邱礼海;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与挑战[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颜丽芳;中国“双顺差”的可维持性及改善对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杰;中美高贸易依存度下中国经济面对的风险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检贵;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了吗?[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2 邓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9期
3 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4 余玉平;对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再考察[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余永定;;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上) 全球经济不平衡、中国汇率政策和双顺差[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1期
6 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和中国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8期
7 李鸿飞;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6期
8 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渡[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9 余永定;如何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10 卢锋;Naoyuki Yoshino;Erik Nielsen;Wolfgang Munchau;张文才;;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坤;;我国外汇储备超万亿的成因及启示[J];时代金融;2007年06期
2 韦剑;;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浅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3 韦剑;王智勇;;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浅探[J];时代金融;2008年05期
4 张良;;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15期
5 郭丽;;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朱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探析——基于人口结构的视角[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张少华,何一鸣;中国巨量外汇储备适度化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萨秋荣;;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前沿;2006年02期
9 武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J];经济研究;1998年06期
10 龙天健;;中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生成机理与结构弊端[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铭;;继续把党领导的开放事业推向前进[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2 陈钊;陆铭;王永钦;;转型的终结?——再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张焕波;;有效提高工资收入,促进经济内外平衡[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4 朱洪波;;经济发展与土地配置方式的演变[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汪晖;童菊儿;;经济发展阶段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来自台湾的证据[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6 朱洪波;;经济发展与土地配置方式的演变[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潘石;李贺军;;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跨越[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9 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葛广军;;淮北矿业集团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平 刘振冬 齐中熙;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记者 谷秀军;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N];金融时报;2006年
3 信华;我国2001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4 记者 张未民;我国去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张U,
本文编号:1516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1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