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测度及监管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 传统影子银行业务 银行影子业务 风险度量 监管对策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迅速膨胀,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和广泛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在市场上发挥的是信用中介的职能,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货币市场上存在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有其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不断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在有效规避监管的同时,也为融资活动提供了杠杆和期限转换的可能。但是随着金融风险的日复一日的不断积累,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使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迫切需要监管当局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切实监管。本文在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定义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将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影子银行业务,另一类是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对外部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测度时,本人选取了10家外部影子银行机构,以2006年1月4日—2016年4月18日每日收盘价为样本,计算该10家外部影子银行机构的收益率时间序列。通过对新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GARCH回归得到向前一步估计均值和方差,求得10家外部影子银行机构的在险价值(Va R)。实证发现:相同置信区间下,外部影子银行机构的损失是商业银行的1.5倍。此外,本文运用Co Va R模型度量外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计算得到当外部影子银行业务遭遇风险产生损失时,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风险损失也会增加20%—80%;说明外部影子银行破产,极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真实资产和资本监管指标被隐藏。本文选取Z—Score值为因变量表示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内部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占比为自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计算出外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破产的影响系数为0.27。其经济学解释为:内部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的破产的可能性增加0.27%。最后,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及风险防范提出意见和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scale of shadow banking has been expanded rapidly , which has a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entities .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loss of external shadow banking institutions is 1.5 times that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same confidence interval . In addition , the risk losses of commercial banks , such as Bank of China ,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and Construction Bank , are also increased by 20 % to 80 %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1529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2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