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经济开放 亚洲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 危机传导 危机冲击 出处:《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经济开放进程中这两次危机冲击特点和结果均有所不同。本文对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向国内传导的渠道进行分析,利用指标对比分析法、干扰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比较了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不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在经济开放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要远超于亚洲金融危机;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向国内传导的重要渠道;尽管经济开放增加了金融风险,但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加强,使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渠道传导而产生的冲击波有所降低。
[Abstract]: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inese econom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ope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of these two crises are different. The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impact mechanisms of the two financial crises o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n the domestic econom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opening. In the absence of a fully open capital account, international trade channel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country; although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creases the financial risk, However, the sound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means have reduced the shock wave caused by the transmission of financial crisis through financial channel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金融系、金融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批准号:08BJL02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08JDXM7900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8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2 倪克勤,郑平;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J];财经科学;2004年03期
3 张金清;刘庆富;赵伟;;金融开放水平测度方法的评述与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鹏;;广东省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2 黄益绍,林都;金融危机预警指标排序层次分析法[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4 王自力;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5 信玉红,高东伟;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年06期
6 王营;;经济开放度测算方法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9期
7 赵智;;金融开放的内涵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祝小兵;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郑平;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3 刘新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虹;转轨时期中国虚拟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姚斌;基于福利分析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煜;金融开放、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志;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金融风险的控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张红;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长青;有效金融效率及我国金融改革实证评价[D];河海大学;2004年
4 温灏;关于建立中国金融安全区指标体系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5 童强;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黄益绍;银行贷款与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系统工程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7 李冬霞;中国股指期货风险防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军;我国资产价格泡沫成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锐;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张妍蕾;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外部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朝明,韦海鸣;对外开放的度量方法与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倪克勤,尹宇明;资本管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3 倪克勤,郑平;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J];财经科学;2004年03期
4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8期
5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1年11期
6 李优树;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撤资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3年12期
7 金洪飞;货币危机传染的投资组合模型[J];当代财经;2004年04期
8 赵伟 ,何元庆 ,徐朝晖;对外开放程度度量方法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6期
9 张志波,齐中英;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庆辉;;泉州经济开放区投资环境简介[J];涉外税务;1990年06期
2 贾品荣;;亚洲金融危机三大“遗产”[J];法人杂志;2007年Z1期
3 胡松明;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人民币汇率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4 胡爱民;亚洲金融危机的新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4期
5 范从来;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启示[J];上海综合经济;1998年05期
6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与启示——研讨会论文摘编[J];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06期
7 杨欢梅;菲航: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一个牺牲者[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年11期
8 曹泽润;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教训[J];西安金融;1998年11期
9 薛清平;谈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人民币汇率[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10 何婷婷;;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对外贸易[J];企业家天地;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柯炳生;;中国棉花生产、需求与贸易[A];新千年世界棉花市场和中国棉花业展望——2001年中国国际棉花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魏加宁;;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3 秦池江;;从金融角度:讨论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发展[A];“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与对策”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崔建伟;;论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抉择[A];第六届亚太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8年
5 敖再玉;;泡沫经济将引发世界金融危机——由泰国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想到[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焰;;21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法律治理刍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7 刘玲玲;魏达志;;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与对策[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陈清泰;;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遇[A];“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与对策”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朱鹤健;;东南沿海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调整策略——以闽东南经济开放与开发区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邵宁;;加强管理,苦练内功,中央企业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2009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艳;银行家圆桌:亚洲金融危机下的危与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孔丽频;我国宏观经济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严峻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崔鲸涛;亚洲金融危机能否在中国重演?[N];中华建筑报;2004年
4 上海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李华芳;雷曼迷你债券给香港出了张高难考卷[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陈贺新;经济开放意味着更快地增长[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新华;我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N];北京科技报;2000年
7 朝夕;又一次亚洲金融危机悄悄逼近[N];国际商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高超;1997年 外贸老总的亚洲金融危机记忆[N];国际商报;2008年
9 记者 刘铮 于力 朱薇;代表现身说法:技能在手机会就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魏小安;快乐经济,低谷下的旅游新发展(上)[N];中国旅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洪山;经济开放与工资变动: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杨国庆;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章益国;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萃;“二重开放”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玉红;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7 李玉红;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8 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栾光旭;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演进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郄永忠;对经济全球化下安全战略重新定位的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民;经济开放和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D];复旦大学;2010年
2 陈红;《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D];暨南大学;2000年
3 李萍;开放经济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取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才斌;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岚;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D];河南大学;2009年
6 王韧;城乡转换、经济开放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林洋;东亚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成效[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琛;论我国经济开放与货币政策调整[D];厦门大学;2002年
9 虢娟;基于中国和OECD国家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王秀霞;亚洲金融危机对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及防范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552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5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