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银行”发展探索
本文选题:低碳银行 切入点:绿色信贷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支持中国经济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碳金融,国外银行已先行一步。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比欧美银行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认为,中国"低碳银行"发展还比较缓慢,银行在碳基金和碳金融领域的发展很落后,大部分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缺乏丰富的配套产品,缺乏相关人才及专业技术知识,我们应积极研究国外经验、不断完善碳交易体系,开发针对国情基于碳交易所的碳金融衍生品等,促使传统银行向低碳银行转型。
[Abstract]:In order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develop carbon finance. Foreign banks have already taken the lea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r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banks and bank loans. Carbon index trading, carbon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innovative practices, we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banks" in China is still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nks in the field of carbon funds and carbon finance is very backward. Most of them stay on the shallow level of "green credit", lack of rich supporting products, lack of relevant talent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knowledge, we should actively study foreign experienc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arbon trad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based on carbon exchanges in China will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banks to low-carbon bank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项目号09YJA790193)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碳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号10XNH1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8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俊;林冬冬;;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2 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J];绿叶;2007年07期
3 杨志;郭兆晖;;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4 邵伟;;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资本市场;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玉荣;[N];证券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勇平;;从低碳经济视角看烟台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筱;祝建军;;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27期
3 史晓琳;;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论坛;2010年S1期
4 朱相平;宋帅;;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0年04期
5 陈伯军;赵净;;低碳经济的概念演变及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许艳娜;;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0年08期
7 毕波;白莹;;中国碳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1年09期
8 卞家涛;余珊萍;;碳减排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施涛;;湖州市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经济现象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彭江波;郭琪;;金融促进节能减排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魏辉;燃煤电站锅炉低NOx燃烧优化运行策略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庆文;大型电站锅炉配煤掺烧的NOx排放特性预测与优化运行[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天舒;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伟杰;新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褚蕊;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孙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赵铎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框架设计[D];集美大学;2011年
10 俞跃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翠英;;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绿色信贷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0年02期
2 常江;;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动因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2期
3 郭莹莹;;商业银行实施环境责任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金融;2009年05期
4 杨明;常坤;;创新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研究[J];华北金融;2011年08期
5 徐X;田义文;;“绿色信贷”法律制度构建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20期
6 陈林生;;商业银行推行“赤道原则”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2009年06期
7 王珉;;我国银行业视角下的绿色信贷——对环保金融化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年02期
8 张惠兰;安伟娟;;河北省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4期
9 陈伟光;卢丽红;;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骆丹花;张吉光;;放行衍生品:商业银行驶入快车道[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博;;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法律规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游桂云;荆艳妮;;从金融衍生品的异化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3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监管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对策[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4 赵葆华;孟洪涛;张晖;;浅议商业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宁;;商业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启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7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8 王红艳;王亮;王克勤;;九、中央企业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实例分析[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洪俊;;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的优化与管理[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10 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祁和忠;制度与人才瓶颈:制约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芦冬梅;推出金融衍生品影响深远[N];期货日报;2007年
3 周小舟;商业银行试水衍生品交易[N];国际金融报;2004年
4 潘红敏;商业银行期待“衍生”盈利[N];证券日报;2007年
5 丁卫东;商业银行实现“衍生品战略转型”的切入点[N];期货日报;2007年
6 邓瑾;衍生品的由来[N];南方周末;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汉青 庹泓;四大金融高官共推金融衍生品[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苗野;金融衍生品前景看好[N];财会信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秦利;金融衍生品将改变期市格局[N];证券时报;2005年
10 ;金融衍生品 煦风徐徐[N];证券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暨南大学;2006年
2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飞;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宏;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何亮;商业银行的厂商理论[D];暨南大学;2005年
7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彭纯;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莹;NG银行金融衍生品营销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宁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失灵分析及策略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徐芳;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t$t$;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衍生产品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付金环;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康立尧;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罗斌;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操作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田榕榕;论金融海啸中商业银行盈利变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p,
本文编号:1576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57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