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与中国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外商直接投资 切入点:研发投入 出处:《兰州学刊》2014年10期
【摘要】:文章对2000—2011年期间中国工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工业行业碳生产率的总体特征以及分要素密集度行业碳生产率的差异,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对中国工业行业以及分要素密集度行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碳生产率最高;外商直接投资能有效地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碳生产率,而会降低资源密集型行业碳生产率水平;研发投入对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碳生产率均有积极影响;行业的资本深化有效地提升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碳生产率,而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碳生产率影响不显著。
[Abstract]: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ies from 2000 to 2011, analy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among industries with factor intensity. The panel data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DI and R & D on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sub-fact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ies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dustry differences, capital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the highest carbon productivit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labour-intensive industries. It will reduce the level of carbon productivity in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R & D invest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fact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deepening of capital in industri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But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labor-intensive and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is not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CJY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4YJC790081)
【分类号】:F832.6;F205;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2 邱斌;许志新;;出口产品多样性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林基;杨来科;;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10期
4 王永龙;;我国高碳发展模式下的碳生产率增长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5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6 张丽峰;;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及其内涵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5期
7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年11期
8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周五七;聂鸣;;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10 郭炳南;魏润卿;程贵孙;;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与中国CO_2排放——来自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邓绍云;邱清华;;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低碳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4 ;China's Voluntary Mitigation Target and Road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5 刘梦琴;刘轶俊;;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6 郭郡郡;刘成玉;;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及强度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7 陈飞;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4期
8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9 卢现祥;张翼;;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二氧化碳减排动力[J];当代财经;2011年05期
10 苏礼华;;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芬;于文金;张建新;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初探[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2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朱立志;赵鱼;;沼气的减排效果和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5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弛;张良;;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芬;张建新;;山西煤炭开采消费与气温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8 杨丰顺;徐成剑;;武汉市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9 P.Zhou;B.W.Ang;J.Y.Han;;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百明;杜红亮;;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Decoupling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2 韦严;基于碳排放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李娟;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金胜军;低碳经济模式下安徽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宇晴;我国GDP与碳排放关系的结构突变贝叶斯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李欣;低碳经济下辽宁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飞;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张磊光;省域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面板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臣;江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2 江春;吴磊;滕芸;;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2000-2008[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3 杜江;刘渝;;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4 李姝;;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5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6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7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8 盛广耀;;城市化模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9 关权;;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2期
10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鸿军;李再跃;陈香;;关于生产率研究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2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3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4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5期
5 杨晓凌;;福建省零售业生产率的测度[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0期
6 杜官印;蔡运龙;廖蓉;;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7期
7 王兵;梁淑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8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9 钟学义;生产率分析的新概念[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12期
10 陈红;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关于乔根森扩展模型的一个实例[J];统计研究;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贺胜兵;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中国省级生产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邓学平;我国物流企业生产率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考虑到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立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趋同分析:来自跨国的证据[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杨华;中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江佩;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肖俭明;湖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丽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问题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10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8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65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