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研究(1884-1949)
本文选题:近代新疆 切入点:金融变迁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近代新疆金融变迁是在中国两半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这时期政治经济的变迁为金融变迁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近代新疆金融各个领域和层次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因果关系在今天的新疆依然清晰地存在,因此认识近代新疆金融变迁中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新疆、西北乃至我国的金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将对近代新疆金融变迁中规律的正确认识用于为新疆乃至全国的金融建设者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正是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了行省制度,新疆金融开启了新的一页。民国以来新疆先后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和国民党的统治,各个时期新疆的金融都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剧变而曲折向前发展。从近代新疆货币体系的变迁来看,新疆建省后开始形成北疆制钱、红钱、纹银,南疆红钱、天罡的特殊的二元货币体系。1908年王树楠和1939年毛泽民的改革都使新疆的货币体系有了突破性进展。1942年随着法币、关金券和随后的金圆券的流入,新疆货币体系跌入混乱直至崩溃的深渊。再从近代新疆金融机构的变迁来看,近代新疆的金融机构由旧有的典当、票号和官钱局向近代银行转化,二十世纪初的十几年,华俄道胜银行作为近代新疆唯一一家外资银行垄断了新疆金融市场。1930年新疆省银行的出现标志着近代银行制度萌芽在新疆的出现。近代新疆金融在变迁过程中体现了两个特征,特征之一是近代新疆金融变迁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在货币体系的变迁中,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变迁中。特征之二是近代新疆金融的发展较内地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体现在近代新疆银行制度的出现、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及金融结构的变迁这三个方面。地域性和滞后性这两点特征是各方面因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又深刻地存在于近代新疆金融结构、金融制度和金融效率的变迁之中。 全文整体上分为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对近代新疆金融的变迁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归纳这段时期新疆货币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变迁过程,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入上篇。在清晰了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的过程之后,上篇提炼出近代新疆金融变迁过程的两点特征,即近代新疆金融变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近代新疆金融变迁较同时期内地发达地区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这些构成了上篇的全部内容。下篇以现代金融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近代新疆金融变迁中涉及到的主要金融问题,从金融结构、金融制度和金融效率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论证近代新疆金融变迁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滞后性这两点特征,使本文得出的特征结论更加充实、深刻和牢固,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论证之后,下篇最终得出了基于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特征的结论和相应的启示。 上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方法以及相关文献评述。上篇第一章对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的时代政治经济背景做了论述。这部分以时间为脉络,首先分析了新疆建省前后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了清末民初新疆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对民国以来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采取了对比的方式加以论述,然后论述分析了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新疆政治经济的反复与动荡。上篇第二章对近代新疆货币体系的变迁做了整理归纳和总结。首先按照近代新疆出现的货币的种类分别论述了这些货币的出现和兴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新疆货币体系形成及发展的时代背景,对近代新疆金属货币体系的历史渊源做了探讨。之后对毛泽民对新疆货币体系的划时代的改革做了论述,深入分析了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上篇第三章对近代新疆金融机构的变迁做了梳理、归纳和分析。首先按照近代新疆金融机构的种类分别论述了这些金融机构出现的背景、沿革以及它的资本、业务等状况,对华俄道胜银行进入新疆的背景及对新疆的经济侵略路径做了归纳和分析。接着本章对华俄道胜银行之后出现的在近代新疆金融市场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新疆省银行的变迁做了归纳和论述,包括新疆省银行的沿革、货币发行、业务及管理等方面。上篇第四章总结出近代新疆金融变迁中体现出的两点特征,即地域性特征和滞后性特征。本章分别从近代新疆货币体系的变迁和金融机构的变迁中总结了近代新疆金融变迁中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性,,从横纵两个维度,即历史人文和地缘地理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地域性的形成原因。接着本章从银行制度的出现及形成、货币制度及金融结构的变迁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近代新疆金融与这时期内地金融相比所具有的滞后性,然后分析了导致近代新疆金融发展滞后性的原因。 下篇在上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析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的深层次问题,分别论述了近代新疆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制度的变迁和金融效率的变迁。下篇第一章是对近代新疆金融结构变迁的研究。本章首先研究了金融体系结构即金融市场主体组织结构的变迁,归纳总结了新疆建省至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初至1930年以及新疆省银行出现以后三个阶段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历程和特点。接着,本章论述了近代新疆金融产权结构的变迁,分析了民国以来新疆不平衡的金融产权结构的成因。之后,本章论述了近代新疆融资结构的变迁,总结了近代新疆在融资结构上与同时期内地的差异,探讨了金融结构中债券和股票市场在两地之间的显著不同并分析了原因。下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新疆金融制度的变迁。本章首先综述和阐释了理论界对制度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和形成共识的有深远影响的观点,提炼出本文选用的制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本章总结了近代新疆金融制度在各个阶段的形成、发展及起伏变化,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金融制度跳跃性变化时期的背景和成因。下篇第三章论述了近代新疆金融效率的变迁。本章首先阐释和总结了金融效率的涵义并结合新疆金融变迁的状况对本文使用的金融效率涵义的口径做了界定,之后选择了为估价近代新疆金融效率变迁而使用的储蓄、贷款、直接融资和金融制度进步四个变量。接着本章归纳和分析了近代新疆金融效率变迁的过程,依次论述了近代新疆金融效率变迁的微弱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和反复阶段。之后本章对近代新疆金融效率变迁的原因做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下篇的第四章对上述全文进行了总结,探寻了这段历史时期新疆金融体系变迁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形成了一些对近代新疆金融变迁规律的认识,最终得出了三条结论:其一,近代新疆金融变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在新疆特有的历史、人文和地理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其二,近代新疆金融发展进程同内地相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新疆的地缘和地理特点所具有的劣势,新疆多民族聚居的人文特点下政治的动荡以及新疆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以及工商业的忽视是导致近代新疆经济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其三,政治因素是影响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最后,本文结合这些结论提出了对当今建设的四点启示:其一,近代新疆金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是在新疆特有的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地缘等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这告诉今天新疆经济金融的建设者们,在推进新疆金融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稳健快速前进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新疆金融建设与新疆地区特殊的历史、人文、地理、地缘条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根据新疆各地区的各方面特点推行相应的金融服务,使新疆各地区金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能够尊重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能够转变新疆的地理地缘劣势而发扬新疆的地理地缘优势。其二,新疆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周边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之间的的经济金融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学习引进内地先进的金融技术和服务模式,弱化新疆的地缘和地理劣势。其三,真正把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将之落到实处,认真汲取民国以来新疆忽视文化教育导致经济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的教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新疆的经济金融发展有旺盛的后劲。其四,要对新疆特殊复杂的人文特点有深刻清晰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新疆的民族宗教问题,将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和原则与经济金融工作紧密结合,推进新疆的政治体制文明建设,为新疆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稳健的环境,而这是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
[Abstract]:The financial changes in Xinjiang have been made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halves of China and the new - democratic revolution , and the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Xinjiang have left a deep epoch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changes .
The whole tex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 the upper part and the lower part ,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Xinjiang ' s monetary system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Xinjiang ' s monetary system in modern Xinjiang , and then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Xinjiang ' s monetary system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Xinjiang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of financial system in modern Xinjiang .
Finally ,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above - mentioned full - text , explor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Xinjiang ' s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 forms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financial changes in Xinjiang , and finally obtains three conclusions : First , the modern Xinjiang financial changes have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 which are gradually formed under the unique historical ,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Xinjiang ;
Second , in the modern Xinjia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 compared with the mainland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g between Xinjiang ' s regiona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Xinjiang ' s multi - ethnic group and the neglect of Xinjiang rulers i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ndustry and commerc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ag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
Third , Xinjiang need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xchanges between Xinjiang ' s financial system and Xinjiang region ,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 s financial system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合慧;近代新疆股份经济刍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贾秀慧;试析近代新疆商业史上的“津帮八大家”[J];新疆地方志;2004年03期
3 陈延琪;;新疆近代科技发展史述略[J];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4 苗健;;新疆近代邮电事业的创建与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5 贾秀慧;杨缵绪开发近代新疆的经济思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延琪;近代新疆石油工业的三次盛衰[J];西域研究;1996年04期
7 钟萍;近代新疆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04期
8 贾秀慧;杨缵绪开发近代新疆的经济思想[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齐清顺;;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及其重要影响[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白京兰;近代新疆农业开发思想评述[J];新疆地方志;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澍;;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祝晓光;王小江;;论绿色金融政策的深化[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杨承训;;新帝国主义论——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超级垄断资本主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聂庆平;;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政策[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5 李泊溪;;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6 石小敏;;危机与应对(研讨参考提纲)[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7 段洪刚;;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8 乔良;;金融战与阴谋论——在第四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的演讲[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9 史柳;张永翊;;金融经济与全面对接及京津廊一体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李泊溪;;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思考[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逸;林则徐与近代新疆开发[N];光明日报;2000年
2 马大正邋李大龙;风云激荡中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新疆的开发[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简意中 程显武;推进金融经济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3年
4 吴大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N];湘潭日报;2005年
5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认清金融经济的本质[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记者 周闯 通讯员 余刚 吴炜 王峰;人行吴江支行力促金融经济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6年
7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兴维;金融可为扩大需求做什么[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可真;建设金融强国的路还很长[N];佳木斯日报;2010年
9 记者 林之诠 雷和平 王亚洲;共谋金融经济新发展[N];金融时报;2003年
10 周志平(作者系人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行长);构建和谐金融经济要妥善处理几个关系[N];张家界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宏展;近代新疆金融变迁研究(1884-1949)[D];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
2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1884-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立华;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金融混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6 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建中;论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陈鹏;中国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娟;定湘王信仰的起源及其在新疆地区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王顺达;赴外留学生与民国新疆政治[D];新疆大学;2011年
3 辛亚超;近代新疆行政区划建制变革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杜彦波;中华内地会在近代西北穆斯林社会传教活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江平;近代外国来华人员对新疆社会的认识[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7 高自立;当代新疆基督教“热胀”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欧佳佳;近代新疆司法制度转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袁玉红;简析近代新疆地方与中央政府之关系(1912-1928)[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畅;新疆天主教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79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67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