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11 03:39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一体化 + 金融合作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同其他产业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区域金融业空间合理布局则是保证区域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金融地理学研究视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尝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一心两极多点"向"一心两极两轴多点"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Abstract]: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in interact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The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basis to ensur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Based on this,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financial geography research ang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volution of "single-polar multi-point" to "single-polar two-axis multi-poin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90071)
【分类号】:F83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凤超;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婧;沈玉芳;刘曙华;王能洲;马仁锋;;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3 张凤超;金融地域运动:研究视角的创新[J];经济地理;2003年05期

4 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5 郭永强;;中原城市群金融一体化发展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6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长三角"金融合作研究[J];上海金融;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明;马晔华;;上海与周边城市金融互动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季伟杰;翟伟峰;郑安安;;基于金融资源论的金融产业集聚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3期

3 孙玲;陶士贵;;基于“空间”视角的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文增;鹿英姿;王刚;张成林;;关于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J];城市;2007年04期

5 周天芸;李曦;;香港的金融机构集聚及其效应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01期

6 刘慧;;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4期

7 祝英丽;李小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8 武巍,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彭宝玉;李小建;;新经济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10 武巍;刘卫东;刘毅;;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耀武;由宗兴;;金融产业布局中城市规划的作用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尚艳;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樊鸿伟;浦东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建芳;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王修华;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的金融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张彦;金融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黎平海;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彭宝玉;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及其地方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秦晟;金融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顺;湖南省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洪丹丹;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宫映华;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及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严丽娟;广西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韩冰;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齐梅英;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刘伟伟;北京市银行业空间布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元;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计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黄佳军;金融集聚对金融风险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2 窦尔翔,何炼成;论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协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4期

3 武巍,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4 陈才,刘曙光;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5 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6 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年01期

7 曾刚;司月芳;;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8 赵晓斌,王坦;中国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中心区域重组的影响[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9 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案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沈玉芳;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展态势和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章永哲邋王睿;[N];上海金融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玉芳;张婧;王能洲;刘曙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2 覃延宁;全面推进中国—越南金融合作: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的需要[J];东南亚纵横;2005年07期

3 沈伟;世界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和主要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25期

4 ;突破区划壁垒 加强金融合作[J];南方金融;2004年06期

5 张晓静;张志华;张晓松;;东亚经济合作:实践与理论的盲区[J];生产力研究;2005年09期

6 马经;;顺应区域经济融合趋势 推进粤港金融深度合作[J];中国金融;2009年18期

7 余山明;丁文丽;;云南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探讨[J];时代金融;2010年05期

8 沈迪邦;长三角银行跨省区金融合作模式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2期

9 周恩鸿;;对欧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构想[J];西南金融;2006年03期

10 叶耀明;王胜;;推进长三角金融合作发展的机制分析与进程设计[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自然资源合理使用与补偿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梁万泉;;京津地区金融合作的具体思路[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Ulrich Volz;;全球失衡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邓峰;;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劳务合作中的劳动维权路径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洪泓;;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保障与外来人员劳务合法权益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6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文魁;;世界城市的地缘基础——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滕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易凌;林建原;;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基于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平海;;关于关天经济区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以泛蔡家坡地区一体化发展为例[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建伟 通讯员 游小列;深港金融合作又有重大创新[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本报驻法兰克福记者 郇公弟;德中金融合作潜力无限[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记者 谢松;加强金融合作 实现互利双赢[N];南昌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杨丽娟;大连携手国开行开展金融合作[N];辽宁日报;2009年

5 赣局宣;江西:以“三农”保险参与农村金融合作(续)[N];中国保险报;2009年

6 记者 刘慧;民革中央:加强沪港台金融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记者 董晓昕;市政府与建行内蒙古分行举行金融合作座谈会[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刘勇;山东 财政金融合作 扶持产业化[N];农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吴军;深化金融合作 助推城市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10 ;深化金融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政;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阅微;深港金融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劭佑;两岸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林丽华;独联体演进态势的交易成本视角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9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10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婧;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婷;南北合作型自由贸易区及对中国的借鉴[D];武汉大学;2005年

3 余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园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赵辉;行政协议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刘春梅;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浩;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省级政府间关系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志华;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何莉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王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包珍贞;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734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34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8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